中國共產黨新聞

不吐不快:讓死亡更有尊嚴

白劍峰

2013年03月29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一個人經歷了長期疾病的折磨,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應該有權利選擇安靜而舒適地離去

        

  有一位浙江醫生,在父親患惡性腫瘤全身轉移之后,決定放棄治療。他告訴母親,萬一父親呼吸心跳停止了,不要採取任何搶救措施,讓他安詳地離開人間。這位醫生的做法,引起了人們對死亡的重新思考。

  在我國傳統觀念裡,不惜一切代價搶救患者,哪怕延長一分一秒的生命,都被認為是值得的。結果,很多臨終患者被切開氣管,插上呼吸機,雖然沒有任何意識,但親人們也覺得沒有遺憾了。而在重症監護室裡,每天的搶救費用高達上萬元。如此巨大的花費,換來的往往只是生命的短暫延續。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人類擁有了延長生命的強大技術手段。人的一生,很大一部分醫療費都花在了終末期搶救上。然而,包括呼吸機在內的生命支持系統,對於急性病搶救的作用很大,對於慢性病搶救的作用甚微。尤其是對於晚期癌症患者,臨床醫生一般隻建議進行姑息治療,而不主張全力搶救。事實上,一個沒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完全可以靠各種插管“活著”,但除了耗費金錢之外,這樣的“活著”幾乎沒有任何價值,患者痛苦,家人受累。如果放棄臨終搶救,既可以讓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得到解脫,也可以讓家庭避免人財兩空的悲劇。

  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主張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現代醫學存在過高的期望值。不少人認為,隻要醫生盡力搶救,用上最先進的設備、最昂貴的藥品,就有可能讓患者起死回生。而對於醫生來說,盡管知道這一切都是徒勞,但為了避免法律糾紛,仍會無條件地滿足家屬的要求,哪怕搶救沒有任何意義。過度搶救不僅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而且無謂地消耗了大量社會資源。因此,“盡一切合理努力”應該早日替代“不惜一切代價搶救”。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在我國的法律和社會環境下,如果患者不做出選擇,醫生自然就會給出一個默認的方式,那就是搶救到底。其實,搶救並不是人們面對死亡的唯一選擇,臨終關懷就是另一種選擇。所謂臨終關懷,就是醫生為患者提供舒適和有尊嚴的照顧,使其更好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時光,而非徒勞地過度治療。在西方,很多人認為,臨終不插管,可以減少人生最后一個無謂的傷害,這是對生命自然進程的尊重。而在我國,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是一個空白,很多人忌諱談論死亡的話題,更不願思考死亡的方式,因此就無法對臨終搶救作出理性選擇。

  近幾年,一些醫學界人士大力倡導通過立法推行“生前預囑”。鼓勵在人們健康和清醒的情況下,自願選擇離世的方式。即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是要求通過切開氣管、心肺復蘇等措施來延緩死亡,還是要求平靜自然地正常死亡。“生前預囑”並不是“安樂死”,而是允許患者按照自己的意願不選擇生命支持系統。醫生根據患者的意願,可以不使用或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統。對因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統導致的死亡,醫生不負法律責任,患者也不被看作是自殺。

  當一個人經歷了長期疾病的折磨,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應該有權利選擇安靜而舒適地離去。

  願通往天堂的路,少些痛苦,多些尊嚴!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