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下午,正月十五這一天,浩宇告別了父母、妻子,輕輕地吻了下熟睡中幼子,獨自啟程來到哈爾濱,開始了一個月的公務員考試培訓學習。與其他很多考公務員的競爭者不同,浩宇是已經具有千萬身家的老板,但他羨慕公務員穩定、“高人一等”的公家身份,更希望用公務員的身份來改變之前到相關部門辦事時低聲下氣的窘狀。(據3月20日人民網)
有人說錢和權是一對孿生兄弟,這話並非沒道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人類社會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對於一般人來說,前三個需求的實現應該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但剩下的兩個“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要實現起來就依個人的能力因人而異了。
千萬富豪不缺錢,所有物質的東西他們都可以拿來享用。他們缺什麼?也許更應該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不是有句調侃富人的話叫做“窮的隻剩下錢了”嗎?這說明什麼?說明當人的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會凸顯出來。精神層面的東西是一種無形的東西,是一種更高級的需求,比如擁有權力、比如獲得地位,比如受人尊重等等。在本案裡面,正如主人公“浩宇”的家人所想的那樣,“當上了公務員,在社會上,會被人高看一眼,交往的平台會非常大,可以形成重要的人脈資源,有利於家族企業的發展。”這些就是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追求,說白了就是對擁有“權力”和“社會地位”的需求。
這些話語聽著很直白,似乎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些背離,但細品味卻並非一點道理沒有。首先,不可否認在當前我國,公職人員“較高的社會地位,穩定的工資收入,良好的工作環境”是客觀存在的﹔其次,中國幾千年封建思想積澱下來的那種人們從“骨子裡頭”對“官”的“敬畏”和“仰視”一時還難以得到根本改觀﹔第三,公權力所擁有的對各種社會資源的優先“支配權”也是其他行業所難以企及的。你盡管可以拿各種理由來駁斥筆者,“公務員”並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樣“呼風喚雨,風光無限”,這點我相信。但現實中,各種公考逐年“爆棚”的報考人數,考試現場浩浩蕩蕩的“考碗”大軍足以說明人們對“入公”的強烈願望!觀其“動機”,難道每一個人都是出於純粹的想“為人民服務”嗎?恐怕未必。
說到這裡,也許就牽涉到了“人生價值”的問題,怎樣才算實現了個人的價值?這是一個大話題,筆者不想鋪展開去說。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對價值的理解不同,那麼他選擇的道路也就不同,從而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也就不同。那麼我們說,隻要不違反“法律制度”,不違背“公序良俗”,不突破“道德底線”,實現自身價值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方式。這點應該被寬容,
那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件“千萬富翁”奔公考的事件,筆者覺得它真不值得大驚小怪,人家憑能力去獲取,憑本事去追求,我們就不該用更多“另類”的目光去看待他們。“人各有志,不能強求”,有追求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能有行動,有行動就有實現的可能。如果“千萬富翁”奔“公考”的事件被拿來“熱炒”,那麼,媒體上經常刊載的“名牌大學生放棄優厚待遇山區支教”、“都市白領辭去月薪萬元的工作回家養雞”等等看起來頗“另類”的事件,是在向人們傳達一種什麼樣的價值理念?難道是“鄙夷”?恐怕不是。
所以,筆者覺得,當“類似”的事被人們普遍認為“反常”的時候,誰該去反思?不是某個個人,而是整個社會對價值的理解方式,難道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