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有個成都姑娘火了。一天之內,她在人民大會堂攔下了10位部長。於是,她有了一個新的名號“攔部姐”。兩會期間,人民大會堂北門是參會各部長的出入通道,約百米的紅毯被記者們稱為“部長通道”。自2008年設立集中採訪區以來,每逢全體會議,這裡都會上演一場媒體鏖戰。每次部長到來前夕,大會工作人員都會招募“志願者”——也就是負責把部長“拉”到集中採訪區的人。之后,一旦有記者“心儀”的部長進入視線,就會聽到此起彼伏的呼喚聲,看到“生拉硬拽加賣萌”的“拉扯”場面。被“拉扯”過的部長想必都對這樣的經歷記憶深刻。他們在這裡留下的隻言片語往往總能牽動大眾視線。這一方小小的平台,讓大家看到了兩會的開放姿態。(3月13日新華網)
“攔部姐”趙倩把自己能將如此之多的部長局長成功攔截下來的原因,首先歸之於運氣和全國人大新聞局工作方式的革新。“如果新聞局不設部長發布台,不設專門的部長通道方便媒體採訪,打死我也不可能找到這麼多的部長。在全國兩會這樣的場合,一個人,真的就像是一滴水啊,一滴水要遇上另一滴水,概率實在是太小太小啦!這不是客氣話,是真真切切的感謝。”
不得不說,過去我們領導層面的回應,不同程度的存在“家丑不可外揚”、“沉默是金”,不願回應、不會回應的問題,疏於回應、消極回應、推卸責任、虎頭蛇尾的狀況比比皆是,在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上木然、遲疑、被動、躲避、恐懼,缺席、失語、妄語、誑語更是舉不枚舉。黨的十八大之后,公眾對政策走向的關切、新聞事件的追問、網絡爆料的求証以及相關回應的質疑,幾乎每天都見諸各種媒體,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態勢。官方是否回應、回應是否及時、回應是否令人信服,不時引發公眾的熱議。
“攔部姐”攔下了10位部長走紅,其實更多的是官員能停下腳步,主動被攔,一改以往的莫衷一是,一本正經,面對敏感問題能直面應對,及時回應,不開啟靜音,不回避雜音。寧要微詞,不要危機。隻有官員用開放的態度,開明的作風,用直面的勇氣,負責的硬氣,真實的底氣,不推諉扯皮,不敷衍塞責,不遮遮掩掩,不吞吞吐吐,通過大大方方的坦誠交流,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