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從東北沃野到西南山林,從高原邊陲到江南水鄉……習近平總書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一重要批示,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一股清新淳朴崇尚節儉的良好風氣席卷神州大地,受到民眾極力贊揚和廣泛支持。
但也有人說:現在經濟發達、國家富裕了,沒有必要再過簡朴的苦日子啦!殊不知,勤儉節約永不過時!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追溯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興於勤儉,亡於奢靡。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橫掃大半個中國,建都稱王后,統治階層帶頭奢靡,大小官吏群起效尤,很快就因奢侈腐敗而亡。史學家認為:羅馬帝國不是被敵人打敗的,而是淹死在葡萄酒裡。可見,奢靡之風,蕭牆之禍!風氣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風向標、導航儀,黨風的好壞又直接影響政風、帶動民風,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勤儉節約當時刻牢記和倡導,奢靡浪費當隨時警醒和拋棄!
勤儉節約是個傳家寶。艱苦歲月憑借它戰勝困難走向勝利,物質條件改善的今天仍要持之以恆地踐行並邁向更大的勝利。去年,我國經濟總量雖排位世界第二,但按人口平均數計算僅列100位左右。西部一些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事業還需大量投入,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任務非常繁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能不能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對一個執政黨和一個國家來說,是攸關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勤儉節約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非常重要。
黨員干部是先鋒模范,要時刻率先垂范、躬身踐行。古人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柏廬將“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作為“治國”經驗。勤儉連廉潔,奢侈通腐化,一個人在生活上養成勤儉的習慣,在工作上方能勤勤懇懇,廉潔奉公。
帶頭踐行、倡導儉朴文明之風,也是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廣大黨員干部要牢記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自己個體形象,更代表一個組織、一級政府,其言行舉止要慎之又慎。要帶頭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從現在抓起、從生活工作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認真地、堅決地響應中央號召,落實好“八項規定”的要求,務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要想群眾和社會做到的事情,各級領導干部和黨委政府必須帶頭執行。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唯有如此,“勤儉節約”之風才能越吹越勁、越吹越久。
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勤儉之風要時時講、處處抓,堅定不移、毫不懈怠,不搞一陣風、不走形式,下定決心堅決鏟除奢靡浪費腐化惡習,弘揚節儉朴實廉潔清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