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文藝點評:從京劇《韓玉娘》看傳統劇目推陳出新

王蘊明

2013年02月26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漫畫 
  李建華

  京劇《韓玉娘》是根據梅派名劇《生死恨》改編的(李瑞環改編,中國京劇院董圓圓主演)。原劇因情節蕪雜、篇幅過長(十幾場,需演出六個小時),故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再沒有全本搬上舞台,梅派的傳人們大多演出其中“機房”一折。現改編本大體保持其基本樣態風貌,立主腦,減頭緒,去蕪存菁,緊緊圍繞戰亂背景下人物的命運和心路情感歷程,展示了主人公韓玉娘、程鵬舉的家國情懷和堅貞不屈的高潔情操,精簡為六場、兩個小時,編、導、演、音、美根據當代觀眾的審美取向重新進行呈現,贏得廣大觀眾與專家異口同聲的好評。近期在首都舞台上見到的越劇《狸貓換太子》、豫劇《程嬰救孤》、評劇《趙錦棠》、隴劇《楓洛池》、錫劇《珍珠塔》等,也是這類改編經驗。

  俗雲: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水滸”、“三國”。中國戲曲的傳統劇目當以數萬計,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由於時代的局限,大多為精華與糟粕並存,演出樣式陳舊,能夠活躍在當今舞台上的不及十一。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這裡所說的“推”,不是“推掉”,而是推動,是在原有基礎上推動它出新,或洗塵去垢,或剖蚌見珠,或脫胎換骨。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已有一批推陳出新的優秀劇目活躍在舞台上。但一是這項工作並未做完,尚有待於當代藝術家繼續顯神通、展才藝﹔二是即便已經改編過的劇目,今天看來仍有進一步加工提高的必要。對傳統劇目的推陳出新仍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總結以往的成功經驗,在從事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宜勇於創新,穩中求進,應當准確地把握以下幾個辯証關系:

  其一,古典與現代。即在傳統的文本、樣式中內蘊著當代意識與時代精神。要尊重歷史的具體規定性,不是讓古人講今天的話,直接傳達今人的思想觀念。但要讓劇中體現的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與今人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念一脈相承,古人的生命體驗能給今人以啟迪與鑒鏡。

  其二,本體與創新。即在遵循戲曲美學理念的根基上努力尋求新穎的舞台樣式。要適應今人的觀感需求,汲納借鑒新興和外來的有益養分,運用新的科技手段,進行新的藝術綜合。同時還要堅守戲曲的美學本體,即綜合、寫意、規范。“有聲心歌,無動不舞”﹔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以簡代繁、以一當十﹔按行歸路、中規中矩。不是話劇加唱、雜耍拼盤、樓上樓、台上台、喧賓奪主。

  其三,程式與個性。即由傳統戲曲的類型化升華為典型化。傳統戲曲中的人物除少數表演大師的個例外,大多是類型化。不同的人物類型分為行當,生、旦、淨、丑,同一行當的人物行為有著規范的程式。而現代的美學理念追求人物的個性化。演員在傳達人物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感情時應在大體遵循傳統的行當、程式規范的前提下,努力展現人物的個性特征,甚至對傳統的行當、程式做必要的突破與變更。

  其四,體驗與表現。中國戲曲的傳承方式大多是口傳身授,對傳統劇目的繼承往往是按照老師的范本一招一式地刻模子,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人以此認為中國戲曲隻重表現,不重體驗,這是一種誤解。中國戲曲的美學理念是講體驗的,講究“設身處地”,“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人立心……務使心曲隱微,隨口唾出,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清人李漁《閑情偶記》)但戲曲的體驗不同於話劇、影視,它講究技藝,要運用技巧手段,創造一種規范的形式(程式),將體驗化為程式,以程式將人物的內在情感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演員既要增進學識,提高文化素養,洞悉劇情,理解人物,又要有嫻熟的技藝,過硬的唱、念、做、舞的基本功,講究的手、眼、身、法、步。前輩藝術大師無不如此,當今優秀的中青年演員亦無不如此。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