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急功近利的心態如果得不到糾正,將會嚴重阻礙我國基礎科學研究乃至整個科技事業的發展

科技雜談:急功近利 害莫大焉

吳月輝

2013年02月22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2年3月,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幾率。同年底,這一基礎領域的科學成果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然而,在歡慶成功之余,中微子實驗項目一位科學家的一番話卻很耐人尋味。

  他說,長期以來,主導基礎物理研究的是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由於經費投入不足、研究積累薄弱等客觀原因,一直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但更為重要的差距在認識層面。比如,我們就常常聽到這樣的疑問:你這個基礎研究有什麼用?如回答“沒有”,下一個問題就是:能得諾貝爾獎嗎?如果回答還是否定的,再下一個問題就是:既沒有實際用途,又不能得諾貝爾獎,花費時間搞這個基礎研究有什麼用?

  這位科學家遇到的問題,想必很多科研人員也都遇到過。實際上,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在科技界和普通公眾中並不鮮見,甚至還比較普遍。如果這種認識和心態長期存在,不予以糾正,將會嚴重阻礙我國基礎科學研究乃至整個科技事業的發展。   

  比如,在科學決策方面,某些“沒用”的基礎科研項目得不到經費支持,從而錯失可以獲取重大科研成果的機會﹔比如,年輕人不去學“沒用”的基礎科研專業,導致一些重要基礎科研領域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再比如,某些基礎研究領域出現了很好的研究態勢,露出一點苗頭時,科研人員就急於求成搶發論文,結果反而被其他國家跟蹤反超。還有,有的科研人員為了盡快出名、出成績,甚至不惜造假、作弊等。

  前不久,2012年國家科技獎頒布,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再度空缺又一次引起熱議。人們分析和羅列出各種原因,有人說是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不足,有人說是科研環境不夠寬鬆,還有人說是評獎標准高,“寧缺毋濫”,可是卻很少有人反思:是不是因為缺失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心態?

  事實上,基礎研究有其自身的特點,它需要長期積累、堅持不懈,產出成果的周期也較長,成果的作用也並不是立馬就可以顯現的。例如,20世紀初由馬克思·普朗克、尼爾斯·波爾等物理學家共同創造的量子力學, 它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通過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的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見解被革命化地改變。通過量子力學,許多現象才得以真正地被解釋,新的、無法憑直覺想象出來的現象被預言,接著又被驗証。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

  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理論的誕生,形成了人類嶄新的時空觀、運動觀和物質觀,對於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這些個耗時多年的基礎研究成果,其科學價值是無可估量的,絕不是用“有沒有用”這樣的簡單標准就能衡量的。

  因此,我國基礎研究領域要想取得更多原創性、開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必須從認識和心態上做出改變,避免急功近利,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於求成,多一些“鐵杵磨成針”的恆心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