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人民時評:“旅游門”拷問真相困境

劉志權

2013年02月18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用好網絡這一信息渠道、表達平台,需要管理者、參與者的共同給力

  

  春節期間,一段個人發布的“三亞旅游悲慘遭遇”網上視頻,引來關注。是當事人行為失范、毆打協警,還是警方執法處置不當?自稱“悲慘遭遇”的視頻,以及隨后三亞警方公布的視頻,指向不同結論。盡管當事游客近日已公開承認自己“有錯”,但他們堅稱警方視頻也不完整、掩蓋了“暴力執法”現象,也讓三亞“旅游門”難以徹底關上。

  網絡是一個眾聲喧嘩的舞台,公眾自有評判的權利。從湖南長沙“暴力救助”到北京城管“搶棉衣”,很多事實証明,如果有充分的真相,法律和道德會是公眾評判的准繩﹔如果缺乏真相,“不問是非,隻問強弱”的邏輯,便成了一種普遍選擇。

  信息泛濫的時代,疊加信息剪裁的技術,真相往往成為稀缺品。在這起三亞事件中,非但難以採信一家之言,甚至是視頻這樣的“鐵証”,眼見也未必為實。當事雙方公布的片斷,單看其中任何一段,都足以讓我們產生對某方的同情和對另一方的義憤。斷章取義和選擇性關注,往往會產生“真實的謊言”。

  照理,三亞警方公布的回應視頻與相關調查,“有圖有真相”,更具說服力——這也是讓許多圍觀者從最初一邊倒的同情轉為逐漸冷靜客觀的原因所在。然而,真相還往往為細節所淹沒,比如當事雙方有些敏感的身份,比如警方“視頻不完整”的嫌疑,也多少削減了相關人員“自証清白”的力度。真相並不是某一方悲慘的哭訴,也不是“歪曲事實、顛倒是非、編造謊言”這樣義正辭嚴的聲明,最終的真相,應憑借於公正、嚴謹的姿態,立足於全面、客觀的事實。也因此,對不利於己的視頻,尤其需要誠懇調查和客觀回應,如果繼續採取同樣的“選擇性關注”,難免失去信任,甚至添加懷疑。

  可以說,面對蕪雜的信息,作為輿論主體的公眾,看似主動,卻往往陷入被動。要保持自己的獨立,需要時刻抱守理性,並對預設的立場、情感的波動保持一份警惕。然而,真正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因為理性有賴於客觀真相,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他們難免會“嗆水”。

  正因此,有擔當的政府部門不能持有居高臨下的姿態,負責任的媒體也不能成為不良情緒的推手。更重要的是,面對事實紛紜復雜的羅生門,需要有客觀公正的、來自第三方的中立調查。從躲貓貓事件中的“公民調查團”,到雲南鎮雄滑坡事件的調查風波,都說明,相關機制和機構的建立,正是解決類似事件的關鍵一步。

  三亞事件是個意味深長、五臟俱全的“麻雀”,它包含著正方、反方,也有著圍觀者與評論者。解剖這個“麻雀”讓人看到:數字時代,真相有賴責任和義務的支撐。分析這一風波讓人警醒:信息時代,不被偏激觀點、極端情緒裹挾,才能更加逼近事實。反思這起事件更讓人審視:用好網絡這一信息渠道、表達平台,需要管理者、參與者的共同給力。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