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文
2013年01月17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建設“美麗中國”,全國上下熱議。可是一開年,我國中東部地區厚重的霧霾久久揮之不去,74個重點監測城市近半數嚴重污染。延綿不散的霧霾,讓美麗的首都頃刻變成“霧都”,讓“美麗中國”的話題蒙上了一頭“霧”水!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在地球上吃喝住穿,在自然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如果人類的大多數聽不見春天鳥的喧鬧,看不見秋日的繁星,喝不到清潔的水,見不到綠色森林,吃著各種污染的食物,呼吸著污染的空氣,生著各種怪病,還談什麼“美麗”?
近代人類追求幸福,是站在文藝復興的歷史起點上。當代人類追求幸福,則必須進一步站到生態文明的新的歷史起點上。
近代文藝復興,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人”的作用空前放大了,可以排山倒海,上天入地,呼風喚雨,轉化基因……。解放的人,是大寫的人,在此基礎上,人權,自然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張揚。但解放了的“人”又過度膨脹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人對自然過度開發,環境被污染破壞。人對社會為所欲為,單邊主義和恐怖主義的爭斗愈演愈烈。次貸危機引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一度造成全球范圍的經濟衰退和恐慌。
依托文藝復興崛起的西方工業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它以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增長為基礎,存在著無限的經濟增長欲求與有限的資源環境供給之間的矛盾。工業文明竟然成為一種高代價、高能耗、高污染的文明,甚至成了為少數國家所獨享、聽任少數人剝奪多數人的文明。這種文明的發展方式,已走到盡頭,蘊涵危機。站在文藝復興的歷史起點上的近代人類,也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當代人類必須擺脫“物化文明”,站到生態文明的新的歷史起點上。
中華文明雖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始終保持著“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的本色。今天的中國,更具備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機和條件、壓力和動力。但是,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出來,中國面臨的快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呈現出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征,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復雜,解決起來的難度比任何國家都要大。“霧都”北京,再度發出強烈的警告。
怎麼辦?中國能像近代西方大國那樣,在崛起過程中靠堅船利炮、圈佔土地掠奪別國能源和資源,來保持自己的藍天淨土嗎?不能!以鄰為壑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
怎麼辦?中國能倒退到刀耕火種、鐵犁牛耕的自然經濟時代,來保持自己的藍天淨土嗎?也不能!我們既要生態的綠水青山,又要發展的金山銀山。
怎麼辦?傳統工業文明的局限,無法解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更不是人類文明的最終歸宿。當前發展面臨的危機,就是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動機。我們別無選擇,隻能下定決心,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揚棄,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正是在這個人類文明演進的轉折點,中國汲取發達國家工業化歷程中的經驗教訓,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30年前人民群眾求溫飽,現在求環保﹔30年前人民群眾謀生存,現在謀生態。”
“美麗中國”的基礎,必須是生態文明。“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根治了這延綿不散的霧霾,澄清了這一頭“霧”水,“美麗中國”的願望一定能實現。
生態,是所有人的,空氣,是所有人的,責任也是。霧霾面前,沒有局外人。中國,中國人,必須有所作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