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婁底市和新化縣的部分領導干部來到新化縣水車鎮,與水車、文田、奉家3個鄉鎮新當選的縣人大代表座談。水車鎮人民政府沒有給參加會議的人員發香煙,也沒有招待用餐,與會人員自掏腰包填肚子,博得群眾一片喝彩聲。(11月28日 人民網轉湖南日報)
做工賺錢、經商謀利,付出勞動,得到報酬,這個邏輯淺顯易懂,無須多言,按照我們當今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工作隻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當年編入小學課本的那個故事說周總理早上出門緊緊握住一位清潔工的手說“同志你辛苦了”就是社會推崇這種價值觀念的充分體現。
於是我們不難得出,“當官”也是一種工作,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也要勞心勞力的。那麼既然“當官”是工作,那麼“獲得報酬”自然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當官”這個工作又確實不同於一般的“工作”,它的“隱性報酬”多之又多。別的不說,就拿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來說,就有很多的講究。比如下級為迎接上級而進行的“吃飯”活動就被稱為“公務接待”。雖然這個規矩不知道是誰定的,但“公務接待”似乎已經成了領導干部下基層的一道必須的“儀式”,無論如何控制和壓縮其“成本”,幾乎很少有人考慮過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按說任何公務活動都應該公職人員“份內”工作的一部分,做著份內的工作,還要名正言順的花著納稅人的錢“吃喝”,這事放在任何一個“非領導階層”的人來說,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從這一點來說,文章開頭那一段 “領導自掏腰包填肚子”被“大聲喝彩”的新聞報道就讓人覺得頗“耐人尋味”,因為其從另一個側面傳達給人的感覺就是“領導干部下基層沒有被安排吃飯”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是要值得大力表揚的——這明顯是一種與“主旋律”不協調的觀念導向。
當然,筆者無意質疑新聞本身所傳達出來的積極的意義,畢竟在當前“三公經費”被群眾普遍詬病的大前提下,地方領導下基層肯“自掏腰包”已經是不小的“進步”了,但筆者只是在考慮,類似“領導自掏腰包填肚子”的新聞在被“叫好”的同時如何能也“叫座”?——也就是如何才能把這種“好”讓更多的“領導”們也意識到,同時也讓他們身體力行的去“效法”和“實施”,以便從中探索出一些治理“公款吃喝”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使其在應對“三公消費”方面真正產生和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那樣的話對“清潔”官場風氣是一種“幫助”,對推動“社會進步”就是一種“貢獻”了,豈不是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