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初冬,蘭州市七裡河區魏嶺鄉柳樹灣村村民趙立明,意外地收到了1萬元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在89年前,趙立明的五世祖父借給魏家100塊銀元。如今,魏家的后代、年逾八旬的魏萬方老人替爺爺償還了這筆宿債。(2012年11月16日《甘肅日報》蘭州八旬老人償還89年前祖上欠債)
這看似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又不平常。平常的事,就是借債還錢天經地義。不平常的事,這個借債已經過去89年了,還債之人還是把祖上欠下的債還了。
透過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了這家人的誠信、善良。
由此,我們不難想到“還債局長”的一段佳話(見2012年11月16日《中國青年報》還債局長 十年艱辛隻因誠信),2001年,工作30年的胡丙申正准備退休,債主們敲開了他的家門。局長頃刻間成了“欠債人”。大兒子胡學功回想當時家裡的情景,“院子、客廳、廚房站的全是人,有人理直氣壯地要錢,有人嚎啕大哭。”
按說,這債應該由單位承擔。因為胡丙申在鄉鎮企業局局長任上,給縣裡19家鄉鎮企業擔保,從信用社或熟人手裡借了69萬元。不過,有一大半企業倒閉了,“欠債人跑的跑,病的病”,有人甚至一分錢都沒還。這樣債主找到了他。胡丙申沒有賴,接下這十幾筆債務,這些欠賬的本金就有24萬元。為了還債,胡丙申賣起了對聯和鞭炮,拿過剃頭刀給人理過發,開過小商店、小飯館,后來還張羅了一家養生館。直到2006年,胡丙申去一家雜志社做編輯和發行工作,“工作的樂趣才多起來”。“別人開飯館是當老板,過日子,可他是在還債。”就連他的家人不忍看,勸他不要這樣硬扛,但他還是堅持。直到2010年最后一天,胡丙申連本帶利還清了39萬元的債。他和老伴兒王金梅長出一口氣,“無債一身輕,終於能睡個好覺了”。
然而,胡丙申在醫院被查出患了肺癌。他的兒子說,退休后,“還債局長”胡丙申沒有真正享過清福。即便如此,他的老伴看到一張張堆積起來的欠條,准備要燒掉,可胡丙申執意把這些在身上“扛”了10年的字條留下來,“不但得留著,還得傳下去,讓后輩知道該怎麼做人”。
很顯然,“還債局長”講求的是誠信,講的是怎樣做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而為了祖上欠下的89年債,其作為下人仍然執意要還清這筆債,讓人多了些感動。正如有網友看到這樣報道后說,“這位老人身上流著道德和良知的血液!”更有網友“見賢思齊”在微博裡發言:德,不因顯爵而高尚﹔品,不因貧窮而低劣。“像這種早已被遺忘、明知不用還的錢仍按承諾償還,如此誠上加誠,信中有信,太難得!”
毫無疑問,“還債局長”與為祖上還89年的債,不僅僅與網友產生了共鳴,而且又一次再現了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品行與人格,他們講的是誠信,講的是品行,講的是怎樣做人。從“最美媽媽”到“最美司機”再到“最美教師”以及前不久在申城涌動著的一股暖流,上海人關愛“最美鐘點工”等,無不展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誠信是眾望所歸。中華民族正是以誠信為本,以這樣的美德,才贏得了世人尊重。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