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一生都在为摆脱中华民族的落后而奋斗。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调研和把握,邓小平多次讲“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就能“想出好方针、政策和办法来干”。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为摆脱落后,邓小平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最高位置上。怎样发展生产力?他最突出的做法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这虽是他对农业如何发展提出来的,但对整个发展道路具有普遍性意义。
新华社资料图
一靠政策:实行对内改革的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首先,实行对内改革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追求“一大二公”、计划经济、平均分配,产生了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邓小平领导的改革,举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使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使市场和计划在经济运行的不同方面共同发挥作用,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行这样的政策,几十年下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内改革的政策是从农村搞起来的。当时,中国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精神状态没有变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邓小平就认为“农业要恢复,要有一系列的政策”,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提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支持包产到户的做法,提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提出要让生产队有自主权,要让农民“开动脑筋想办法”。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热情支持农村涌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号召“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发展农村经济,并一再强调稳定农村政策的重要性。后来,他对来访的外宾说:“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些政策很见效,三年农村就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改革对全面改革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其次,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邓小平认为,不开放不行,任何国家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发展起来。他说:“不要搞封闭政策”“不要关起门来”“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
怎样实行对外开放?第一,实行逐级推进的开放。根据邓小平的决策和指导,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四个层次的框架结构,滚动式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沿海沿边沿江到内陆逐级推进。第二,对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全方位开放。邓小平说:“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第三,多形式的开放。邓小平不仅重视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而且重视利用外国智力、吸取国际经验和掌握发展信息。
为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既反对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对改革开放的阻碍,也反对全盘西化、丢失自我的倾向对改革开放的干扰。
二靠科学: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摆脱贫困、富民兴邦、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强调生产力最终起决定作用;他倡导改革开放及实施一系列重大政策都是为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在生产力内在诸因素中,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从而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摆脱贫困、富民兴邦、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1977年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自告奋勇管科学和教育方面的工作。他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搞上去,培养出各种人才,才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他认为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在于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生产资料,劳动者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
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植根于他对经济建设实践活动的观察、思考和总结。1983年初,邓小平视察江苏,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江苏省从1977年到1982年6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特别是苏州市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800美元。江苏的路子是怎样走的?邓小平了解到“是依靠了上海的技术力量”“吸收了不少上海的退休老工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获得巨大发展,第一是政策的作用,第二是科学技术的作用。邓小平总结道:“农民把科技人员看成是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称他们是‘财神爷’”“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中深有感触地说:“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这既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总结了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推动作用。
邓小平尤其重视高科技领域的突破。他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高科技“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回顾历史,他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瞻望未来,他说:“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现在必须抓紧努力,“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
(作者: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曹应旺)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