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广安前锋区:春华秋实结硕果 万顷沃野谱华章

2023年06月29日14:22    来源:广安在线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广兴镇桥角村的荷花基地成为游人拍照打卡地。

  代市镇会龙村村民在观看乡风文明展牌。

  俯瞰青花椒产业园。

  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处处美丽乡村焕发新颜……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行走在前锋大地万顷沃野,到处激荡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浪潮,辖区内9个现代农业园区各类作物长势喜人,正邦农牧种养循环基地里生猪供不应求,集“茶+康养+旅游”功能于一体的5000亩生态茶园基地里游人如织。

  十年时光,前锋农业发展蹄疾步稳,变化悄然发生在你我身边:前锋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9331元增加到2022年的20914元,增长124%,农民日子越过越好。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做大做强;“广安青花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断实现效益转换。“广安松针”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走出前锋,屡获殊荣。在“2+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指引下,前锋农业走出一条符合区情农情和时代要求的光明道路。

  美丽乡村入画来

  举目满眼绿,白云伴蓝天。盛夏时节,漫步在前锋区的乡村田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村庄,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户户窗明几净的人家。

  乡村变靓,人气变旺,是前锋区龙滩镇许家村老党员李晓梅最深的体会。近年来,李晓梅见证着许家村泥土路变身水泥路,村民们住上好房子,不少进城务工的人又回到了村里,撂荒的土地再次萌发出新绿。

  许家村的变化,折射出前锋区持续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的成效。

  “前锋区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资金4.75亿元,实施项目576个,分类推进70个脱贫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提升’行动。”前锋区乡村振兴局总工程师唐洋介绍,全区共实施“美丽乡村”项目11个,示范建设紫龙村、熊家院子、庙子湾等“广安美居”院落11个,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4个、重点帮扶优秀村2个。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开路先锋”。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住上好房子……建区以来,前锋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城乡因路而美、群众因路而富。近年来,前锋区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畅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2022年11月,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第六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88公里,县、乡道及重要村级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实现全覆盖,镇(街道)及建制村通客车率、通畅率均实现100%,农村公路从“走得出、走得通”逐步向“走得畅、走得好”转变,全力打通乡村振兴“发展脉络”。

  饮水安全方面,前锋区强化农村饮水保障,建立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对边缘户、散居户饮水安全开展动态监测,全力落实旱灾饮水保供措施,2022年,新建、整治饮用蓄水池3处,新建饮用水管网13.2公里,持续巩固饮水安全。

  6月26日,走进虎城镇紫龙新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房,村里建有文化广场、景观步道,安装有健身器材。漫步其间,一路可见花园庭院,村居环境让人赏心悦目。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群众居住条件的跨越和升级彰显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和“温度”。

  从因地制宜实施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园林绿化到电网升级改造,再到人饮安全、文化广场及标准化卫生室、广播电视、数字网络宽带等项目,建区以来,前锋区补齐了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以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力度”加码美丽乡村“民生温度”,给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前锋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坤剑告诉记者,前锋区还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398处,污水收集率达85%以上,处理率、达标排放率达95%以上。累计建设农村无害化厕所13504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12%。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7%以上。

  跨越奋进十年,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村庄从“脏乱差”向“干净整洁”转变。积存多年的垃圾、污泥、废弃房等得到了有效清理;农村污水从“靠蒸发”向有效收集治理转变,农村厕所粪污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一组组数据诉说着成绩。为村庄“换颜”的过程中,拆旧舍清垃圾,引花入村扮靓庭院巷道,不仅美化了环境,树立了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还通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分区包干”的长效保洁机制,动员广大群众自主参与到环境整治过程中来,群众精神面貌和卫生习惯明显改善,人人关心庭院改造、家家参与美化环境,全员提高了健康水平,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描绘乡村新蓝图,打造乡村新景象,增添乡村新内涵……建区以来,前锋区上下齐心协力,一个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前锋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正在群众的努力中,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

  产业振兴奔富路

  一个个富民特色产业、一排排带动百姓就业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一家家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前锋热土处处展现着勃勃生机,释放着发展活力。

  ——实施撂荒地整治行动,完成1.2万亩撂荒地整治,并全部用于粮油生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6.75万亩。

  ——生猪方面,开展重大疫病集中免疫和常年免疫工作,指导养殖业主搞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全面推行“猪+沼+果(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青花椒方面,充分利用青花椒资源,建基地、做产品、扩销路,将广安青花椒品牌做大做强,不断实现效益转换。

  ——茶叶方面,大力推进“茶+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在龙滩、桂兴建成5000亩生态茶园基地,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约1.2万亩,产值约0.8亿元。

  以上成就是前锋区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构建以粮油、生猪为主导,以青花椒、茶叶为特色的“2+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2+2”现代农业体系的带动和指导下,前锋区农业发展逐步从以前的“散”“弱”“小”向集约化、科学化发展,农业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我们目前依托青花椒产业,培育了农民合作社30余家,仅青花椒这一项,就可以带动全区7000余户村民实现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前锋区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佳介绍说。

  以前锋特色青花椒为例,产业增收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创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金字招牌,并荣获“四川省林木良种”“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等奖项。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广兴镇桥角村荷花基地游人如织,游客们在盛开的荷花旁拍照打卡,享受假期。

  “这是桥角村打造的农旅融合的项目,效果非常好,村民有旅游收入,游客带来的流量也宣传了桥角村,一举两得。”广兴镇党委副书记周均说。

  桥角村依托本村特色资源,着力打造集体验自然风光、农耕文化、采莲赏荷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区。400余亩莲子产业,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原始积累,流转土地发展莲子产业的农户还可以得到每亩400元的包干分红。2022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3万元。

  2022年,桥角村利用乡村振兴帮扶契机,与区委宣传部、区文广电旅局联合筹办大型荷花文化美食周活动,通过网络媒体传播,被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等中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活动期间吸引达州、重庆、南充以及本市周边游客两万余人,带动莲子、花椒等集体经济产品热销,桥角村也因为“荷花热”变成了“网红村”,人气商气得到极大提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让前锋的农产品从多年前的“提篮小卖”、卖“农字号”“原字号”产品,到近年来全链条、新业态加快发展。

  在前锋区观阁镇大良村,漫山遍野的枳壳即将迎来采摘季,村民黄文广正在自家枳壳地里检查结果情况。“我种枳壳已经快30年了,最开始只有3亩地,现在扩增到13亩,村里种枳壳的农户越来越多,产业成规模了,销路也更宽了。”

  枳壳作为大良村的特色产业,目前2500亩规划种植面积中已经有900亩挂果,产业日趋成熟,成立了加工车间,稳定了销售渠道,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村民们将收获的枳壳统一送进加工车间,切割、烘干、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不仅省时省力,也延长了枳壳产业链。

  “村里这些年发展枳壳产业,不仅把荒山荒坡利用了起来,也为村民创造了增收致富的路子。”观阁镇大良村第一书记杨雄说。

  如今,前锋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2+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高价彩礼、厚葬薄养是陋习,要坚决向这些陋习说‘不’,向新时代文明看齐。”不久前,前锋区水口村的村干部们将村民召集在本村党群服务中心,向村民讲解反对大操大办、破除陈规陋习、推进婚俗丧葬改革等新写入的村规民约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近年来,前锋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器”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立约明规等方式,引导群众从自身做起,自觉摒弃不文明行为,反对铺张浪费,带头做到“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去年七夕,在前锋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举行了一场“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新风”宣传活动。前锋民政将“共建婚俗新风 共享文明生活”倡议书和结婚证一同向新人颁发,祝福新人百年好合,同时倡导文明节俭办婚庆,杜绝低俗“婚闹”,做文明有礼前锋人。新人们纷纷在倡议书上郑重签字,并表示“一定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搞隆重仪式、不低俗。”

  不仅如此,在制定群众认可、约束有力的村规民约基础上,各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有效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将村民自觉和自治作用发挥到最大。

  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区广大群众选择用鲜花祭祀代替焚香烧纸,薄葬厚养、生态环保的殡葬理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以文化人,美德润心倡文明。村规民约让群众文明行为的养成有章可依,而文明素养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在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潜移默化更润心田。

  漫步在虎城镇紫龙新村清涟池畔,印刻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宣传栏格外醒目。每个大字旁,与之对应的诠释、与主题相匹配的插图故事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

  “村民在池塘边散步时,都会停下来看一看、读一读。通过宣传栏,让村民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高素养、提振乡风文明。”紫龙村一名老党员介绍道。

  各村还深挖本村文化历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德等文化因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整合农家书屋、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将传统美德、良好家教家风等文化带到群众身边,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推动乡风文明和群众素质双提升。

  此外,前锋区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十星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积极探索“文明积分”“一榜两评”等约束激励机制,引导群众向上向善,推动形成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走进前锋区代市镇岳庙村,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村民个人卫生习惯持续向好,群众精神风貌整体提升。这些都得益于村里“一榜两评”活动的开展。

  “通过‘一榜两评’活动,我家得到了流动红旗,我感到很开心。”在岳庙村村民舒兴芳家里,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流动红旗”挂在她家堂屋正前方的墙上,非常醒目。

  去年7月以来,岳庙村积极推行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促进村民素质提高和乡村全面发展。

  岳庙村通过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让乡村环境卫生改善、村民文明意识提升,只是全区推动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城乡文明新风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前锋区持续开展文明乡风培育行动,深入开展自治组织建设行动、文明创建深化行动、村规民约培育行动等,深入推进乡风文明“一榜两评”工作,村容村貌好、家庭卫生好、个人卫生习惯好、乡村文明好、群众精神风貌好“五个好”文明乡村逐步形成。全区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建成全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示范镇1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30个,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90%。(前锋融媒 丁彦博 姜曦悦 柏嘉丽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