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6日10:52 来源:学习时报
采访对象:钟雷兴,1945年2月生,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人,畲族。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钟雷兴任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2000年任宁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8年退休。
采 访 组:田玉珏 薛伟江 李 政
采访日期:2017年6月6日
采访地点:宁德市关工委
采访组:钟书记您好!习近平同志1988年来到宁德,推动宁德摆脱贫困是他工作的主旋律。请您介绍一下他在这方面的工作情况。
钟雷兴:习书记1988年6月来到宁德,29年过去了,可以说弹指一挥间。对于我而言,他是好领导、好班长、好朋友。他在宁德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留给我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闽东”的概念最早不仅指宁德,还包括罗源、连江,就区位而言是全省的东北部。1971年,罗源、连江划到福州,但习惯上宁德还是称闽东。从大的背景来看,习书记来的时候,正遇到国家治理整顿,原计划上的项目不能再上,国民经济进行整体调整。那时的宁德是一个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都非常落后。从福州坐车来宁德,只有一条104国道,7米宽,一走就要走4个小时。宁德又是老、少、边、岛、贫,我们的岛屿占全省的1/3,海岸线占全省的1/3。当时宁德在全省经济排名第九,也就是倒数第一,开会的座位也排在最后。宁德人一看从厦门调来了新领导高兴极了,就期望他能够带来大项目、大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习书记的态度很稳重。他虽然年纪轻,又刚刚履新,但他没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实实在在沉下心到基层搞调查研究,了解县情区情,特别是到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了解民生状况。为了做好比较借鉴,他还去参观考察了毗邻宁德的浙江温州,学习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怎样发展民营企业、政府如何为民营企业服务、如何搞好城市建设等。经过耐心细致的调研,习书记得出结论: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是当时第一要务。
他抓住摆脱贫困这个主要矛盾来施政,对宁德的发展思路是很清晰的。首先,他提出扶贫先扶志,先要解决思想上的贫困问题,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意识”。1989年10月,在习书记倡导下,地委在屏南县仙山牧场举办地委学习中心组读书班,把所有县委书记集中起来学习,统一思想。
习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精神,就是强调对摆脱贫困要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勇于贡献。“滴水穿石”精神的确立,不仅对于推动闽东脱贫致富很重要,而且对闽东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大创举。他还提出“弱鸟先飞”的思想,虽然我们是经济老九,但不能自暴自弃;虽然宁德基础薄弱,但可以“先飞”;“人一之,我十之”,“天道酬勤”。习书记概括总结的这两种精神既富有创新,又非常贴合实际,闽东人民素有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不甘落后的精神都体现到“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之中了。
这两种精神,对闽东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全国举办第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我们宁德也抽调了5个人,为参赛做准备。这些同志虽然都是做司法工作的,但并不是科班出身,大家心里没底,觉得我们这种“小地方”出去的,得奖希望不大。恰好,习书记在那段时间刚刚提出“弱鸟先飞”的思想,大家有信心、有决心,经济穷但志不穷,在这种精神鼓励下,奋发向前。一个月后,我们在这场全国大赛中获得了冠军,真是振奋人心啊!行署当时还专门表彰他们,就是想用他们这种顽强拼搏、不甘落后的精神鼓舞和带动更多人。我们闽东虽穷,但只要肯努力,一样可以振翅高飞。
在具体工作上,习书记主要是派干部下去驻村,给群众出点子,深入基层帮扶群众,搞山地开发。当时我们这里最主要的产业就是“茶叶蘑菇长毛兔”,因为宁德没有大工业,也没有大企业,只能先从这些入手。对特别困难、特别偏僻的山区,就采取整体搬迁的“造福工程”,让群众能到更好的环境中去生活。
习书记对新闻媒体宣传抓得很紧。我记得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他主动提出召开新闻部门记者座谈会,与新闻媒体坦诚沟通,希望大家在闽东多宣传一些正能量,增强闽东人民的信心,鼓舞闽东人民的斗志。习书记还让宣传部门制作了一个山海交响的歌集,把闽东的好山好水唱出来,宣传出去。
习书记对民族宗教工作很重视。我们这里畲族比较多,我本身也是畲族人。畲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对党忠诚,用叶飞同志的话讲,就是“畲族没有出过叛徒”。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习俗、谱牒、寺庙,有节俗等传统文化,习书记对畲族文化都很了解,也很尊重。他当省长后来到宁德,我们畲族同胞就搭起竹棚欢迎他,给他挂花环、捧美酒,这些都是迎接贵宾的最高礼仪。习书记很尊重这些习俗,花环也挂,酒也喝,畲族同胞见了他都很高兴。他对畲族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非常关注,他到福安县少数民族最多的穆阳畲族开发区调研,亲切地和当地百姓交谈,诚恳地讲:“小康建设的路上,畲族村一个也不能落下。”我看过一个资料,说习书记到了浙江以后还去过景宁畲族自治县,在那里还讲起宁德的故事。
我当地委副书记时分管政法,之前宁德所有的重大刑事案件,政法委都要向地委汇报。习书记来了以后就把这个程序取消了。他说:“刑事案件由政法委研究,依法办案。我作为党委书记,不去干涉政法委的事情。”这说明习书记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意识非常强,符合现代法治精神。我当时心里就想:这个书记真敢想,也很敢做。
习书记调任福州市委书记以后,仍然牵挂宁德的发展,建立了“五地市合作区”,就是福州、宁德、南平、三明、莆田5地市交流经济、人员、信息,互相促进发展。这个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年开一次会。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很注重廉政建设,请您谈谈这方面情况。
钟雷兴:习书记特别注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宁德,他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改变领导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他教育干部常说一句话:“当领导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不能在这里浑水摸鱼。”他的原则性非常强、非常鲜明。
当时宁德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员干部违规占地建房和多占住房。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有的领导利用公权谋私利,批地,批“三材”,久而久之,形成风气。多占住房就是一些干部占着机关的好几套房子,导致新来的干部没地方住。针对这些问题,习书记下决心进行治理整顿,先摸清情况,然后制定方案,最后进行清理、整顿、查处。
习书记很严厉地讲:“这件事既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人民、对子孙后代担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抓住当前群众意见的‘热点’、解决我们廉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1988年12月30日,习书记在全区加强土地管理、整顿干部建房、查处干部建房中的违纪问题电话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这次我们对干部建房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停’、‘清’、‘理’,即从今天起先停下来,而后全面清查,再分情况进行处理。当前就是要先停,停止审批,停止施工。在这方面态度一定要坚决,不能含糊。对那些我行我素,置若罔闻,仍在审批或突击抢建、顶风冒犯的,要严肃查处。在停的基础上,各县、各部门要进行认真清查,弄清地皮、三材、资金来路,张榜公布。而后,再分别情况作出处理。对违纪和以权谋私的,不仅要给予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还要依法制裁,以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这次清理整顿在宁德掀起了巨大震动,不仅收回了一部分领导干部建房的审批权限,还建立了更严格的干部私建住房审批程序。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处理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及时刹住了这股歪风,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因为此事解决得比较好,我们还曾在中央纪委华东片区工作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产生了积极影响。
采访组:请您介绍一下,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联系群众的情况?
钟雷兴:习书记亲民为民,最典型的就是“四下基层”制度的建立。这是一个逐步建立起来的过程。一是信访接待下基层,宁德当时的来信来访比较多,一到地委信访日人山人海,应接不暇,群众的问题也很难及时得到解决。鉴于此,习书记就提出信访下基层,他自己带头,按领导的挂钩县,每个县确定一个信访接待日,领导直接到县里给群众解决问题。第一个信访接待日安排在霞浦县。这样,群众上访转变为领导下访,便于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现场办公下基层,现场办公要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要带着相关部门去帮助下面解决困难。三是调查研究下基层,每个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挂钩县,习书记的挂钩县是福安县。四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领导干部下去不仅要调查研究、接待信访,也要负责宣传,不是光在台上作报告。这4个举措密切联系群众,对解决群众呼声强烈的主要矛盾起到了很大作用。
习书记在宁德经常下乡调研,关心群众生活,他去调研要听真话,要“三看”:一看路面,二看屋面,三看桌面。进村先看村里道路是否平整干净,村容村貌怎么样;二是看看群众住的怎么样,家庭条件怎么样;三是掀开桌罩看看老百姓吃什么。他这些举动都是很接地气的,而且一直到当总书记时也是如此,这是他一贯的风格。
采访组:请您谈谈习近平同志在生活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
钟雷兴:习书记生活很简朴,从来不搞特殊化。他从厦门到宁德当地委书记,一是办公室没有换,也没装修;二是车和司机都没有换,还是坐那辆老书记用了十几年的旧车。吃就吃食堂,吃完饭在地委大院里散散步。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刻。当时宁德很穷,大家见到一部好车,就很关心。厦门市政府赠送给我们行署一辆小中巴作为公务用车,但外界不知道这是赠送的,又是公车,看到地委大院突然有部好车,有人就告状告到上面,说习书记来宁德以后搞特殊,买进口车。当时我是纪检书记,向习书记报告了这个信访情况,向他征求反馈意见。习书记为人坦荡,态度也很干脆,说:“我不用看了,你实事求是地反映上报就行。”
当时我还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组织过几次机关集体劳动。我们地委大院小东门外有一条水沟,一到下雨水就漫起来,我就组织党政军干部开展为期一天的清沟活动,习书记也亲自参加。那个沟下面很脏,夏天蚊虫又多,他却不怕,挽起裤管就下去,和我们一起干。还有一次搞清水渠劳动,他也很积极,自己扛着锄头和大家一起走在队伍里,一点都不像个地委书记。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离开宁德后,您和他还有联系吗?
钟雷兴:习书记在省里的时候,我去福州,有时候到他家里去,有时候到他办公室去。他听说我去,再忙也都安排见一下。
2010年,习书记回到宁德来看我们,和我们这些老班子成员合影,还有吕居永老书记,一起共进午餐。大家在饭桌上畅谈往事,非常亲切,无限感慨。习书记说:“当时闽东人有三大梦想,一是建设中心城市,二是通高速公路、建铁路,三是开发三都澳。当时的情况是,国家治理整顿不能上大项目,三都澳是台海前线,要顾全大局,只能实实在在地把群众贫困问题先解决。后来三都澳部分开放了,高速路、铁路也有了,2000年底也撤地改市了。这样看来,我们当初坚持‘不烧火’,扎实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这条路没有走错。”
采访组:请您谈谈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对他以后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钟雷兴:总体上讲,习书记在宁德任职期间的理念和实践,可以用4句话形容:亲民为民,责任担当,反腐正风,创新发展。我具体谈两点认识。第一,地区层面的工作很重要,这是上对高层、下对基层的位置,既要有着眼全局的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的工作部署,这些对于当时的习书记来讲是一种极大的锻炼。第二,习书记在这里的实践,比如扶贫工作、党的群众路线、反腐倡廉、转变作风,对他思想理念的形成很有启发。我相信,他在全国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和他当年带领宁德摆脱贫困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习书记在宁德的时候,经常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些亲民务实的理念都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他在地委书记层面,已经对党政军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管理,也算是治国的一个小小缩影。
采访组:您如何理解习近平同志讲的“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钟雷兴:习书记说“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是他的由衷之言。第一,闽东的山山水水有他的足迹,一直映在他的脑海中;第二,闽东人的真情、闽东人的朴实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他在闽东干出了一番事业。有这三条,他说宁德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深情,是印象,也是期望。他即使到省里、到浙江、到北京还依然深情地关注闽东。
最近有一件事让我很感动。我们宁德市蕉城公安分局局长作为全国公安系统先进代表到北京参加表彰,还受到习书记的亲切接见。习书记走到他面前和他握手的时候,他说:“习书记,我是宁德的。”习书记一听,马上停下来,和他握手握了很久。那个公安局长特别兴奋,回来以后逢人就讲,觉得特别骄傲。我们非常理解习书记对闽东的这种深情,也不会辜负他对宁德的这份期望。
相关专题 |
· 《习近平在宁德》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