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扶贫开发局的职工都觉得,从广安市前锋区来挂职的副局长唐向军十分较真。这位副局长,一个人,在3个月时间内,足迹遍布凉山州13个县(市)161个乡镇519个行政村,只为拜访551户自发搬迁至县外的贫困户。
唐向军如此较真,是有原因的。“军人做事情,就要服从命令,不找借口和理由,无论再苦再难,必须要干成。”有过21年军旅生涯的唐向军,转业回来8年了,仍继续保持着军人的硬派作风。
转业回广安的前一年,唐向军接到了一项光荣的任务。经过层层选拔,他作为中国第五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的一员去了非洲。在苏丹,作为建筑安装中队中队长,他和官兵们主要是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搭建营地。
唐向军介绍,苏丹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很差,水、蔬菜等物资特别匮乏。旱季,沙尘暴高达八九十米,遮天蔽日;雨季,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白天气温高达60℃,晚上仍有30℃,睡觉时,整个床都是热的,官兵们要在床边放一盆水,不时擦洗。
不仅如此,维和官兵们还面临着剑拔弩张的苏丹内部之争,有时还要面对当地军事力量的挑衅。唐向军亲眼见到过,一名维和官兵倒在武装分子的枪口之下。
2012年转业,在挑选岗位的时候,唐向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扶贫开发部门。“啃最硬的骨头,攻最坚固的堡垒。”唐向军觉得,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就应该勇担最艰苦、最有挑战的工作。
因此,2018年6月,当得知前锋区扶贫移民局要派出一名班子成员支援凉山脱贫时,作为副局长的唐向军主动请缨:“我觉得,这个任务应该交给我。”
“唐向军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前锋区委领导表示,一方面,唐向军有赴非洲维和的经历和军人的拼劲,适应在艰苦的环境下干工作;另一方面,他干工作讲原则、讲方法,前锋区脱贫摘帽的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就是出自唐向军之手。
事实证明,唐向军果然是“最佳人选”。
刚到喜德,唐向军就接到一项硬任务,走访摸排搬迁到外地的喜德户籍贫困户,这部分群众在县外安家,但户籍仍在喜德,是喜德脱贫攻坚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
为了脱贫攻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唐向军用3个月时间,赴西昌、德昌、冕宁等13个县(市)161个乡镇519个行政村,实地走访551户自发搬迁至喜德县外的贫困户的生活现状及安全住房情况,并逐户建档立卡制定帮扶措施。
两年来,作为喜德县扶贫开发局分管社会扶贫的副局长,唐向军牵头组织,安全使用各类社会捐赠资金1.12亿元,新建通村通组硬化路40.58公里、入户路147.5公里,修建村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23个,开展非贫困户“三建四改”项目1635户……
喜德县还收到了爱心企业捐赠的5000个高压锅,为让这些高压锅“一对一”分发给有需要的贫困群众,唐向军当起了“卸货员”,一个人10小时内分发完毕。
“唐局长敢于‘啃硬骨头’,干工作踏实认真,凡事交给他办我们很放心。”喜德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何平表示,唐向军挂职该局副局长以来,为该局带去了正能量、新理念、好办法,为喜德县脱贫攻坚增添了动力源。
喜德县的脱贫攻坚正在迎接“大考”。这场关于支援喜德的战役,唐向军已经打了两年多。“拿出决战决胜的信心,秉持不胜不归的决心。”唐向军说,收官决战之际,决不能退缩松懈,既来之、则战之、战必胜。
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