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落后镇成“示范生”

2020年11月04日12:09    来源:广安在线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每天清晨,55岁的马海里布就会往山上跑,下午5点左右再回到位于喜德县红莫镇特合村集中安置点的家。

2017年底,马海里布从海拔2500米的山上搬到了山下。好不容易搬下来,他为何总往山上跑?

儿媳曲木阿衣笑着揭秘:“我家在山上种了25亩花椒,不出去打工就能挣钱,阿爸劲头可足了。”

从条件恶劣的高山搬到平坦广阔的山下,马海里布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房子。

曲木阿衣翻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他们曾经的家——狭小破旧的土坯房。“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曲木阿衣回忆,山上什么都没有,下山买个东西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特别不方便。

“现在,这房子可不比城里的差。”曲木阿衣领着我们参观她的新家:一楼一底的漂亮小别墅,衣服进衣柜、煮饭有灶台、吃饭有餐桌……

第二个变化是生活习惯。

勤劳的曲木阿衣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她最喜欢的还是房前屋后的“微田园”。“我们以前不会炒菜,也不种菜。现在学会了炒菜,在家门口种上时令蔬菜,一家人想吃啥都方便。”

曲木阿衣的邻居,是年近80岁的吉伍五各。这个彝族阿姆,竟养成了城里人的习惯,一回到家就把鞋子脱下放在门口,换上干净的拖鞋。

吉伍五各的老伴是搬进新房子后去世的。“他临走前告诉我,能住一回这么好的房子,很高兴。”吉伍五各说,“做梦都想不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当然要把卫生做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脏乱差。”吉伍五各对记者说了一句悄悄话,村里开展卫生评比,她拿了好几次一等奖。

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

曾经,马海里布一家在山上种一些土豆、玉米、荞麦,然而高寒山区土地贫瘠,收成不尽人意。无力改变现状,马海里布也得过且过。

现在的马海里布像变了一个人。“光是住上好房子还不叫好,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50多岁的马海里布有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决心大干一场。于是,2018年底,他回到山上,种了25亩花椒。“有技术、有销路,我啥都不愁。”

这三个变化,推动者正是红莫镇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队员们。

该镇党委副书记、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队长罗钧,奉献在红莫镇已有两年多时间。他至今记得,2019年9月,市委书记李建勤来到特合村,为帮扶工作队队员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把凉山作为第二故乡,真情投入,用心干事,把人生美好的时光献给脱贫攻坚这项最美好的事业,一年干几件小事,三年干成脱贫攻坚这件大事,让广安之花在凉山大地上绽放出鲜艳夺目的色彩。”牢记李书记的话语,罗钧和队员们一往无前,把心血和汗水洒在了这个第二故乡。

基础设施薄弱——罗钧和帮扶工作队队员们轮流在建设现场蹲守,督进度、保质量,连续半年吃住在工地。一个个彝族同胞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家,他们也高兴得忘记了疲累。

致富门路缺乏——罗钧联系相关部门开办新型农民素质提升班,协调解决公益性岗位,帮助推荐外出务工。目前,开发公益性岗位102个,推荐外出务工384人。

卫生习惯不好——罗钧和帮扶工作队队员定期不定期对公共区域进行清扫,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改变;深入开展“四好”创建活动,改变群众精神面貌。

基础改善、群众增收……如今的红莫镇,贫困发生率降至0.62%。更让罗钧欣慰的是,红莫镇脱贫攻坚任务经初验已全面达标。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只是起点,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能得到巩固。”发力乡村振兴,罗钧和帮扶工作队队员们不遗余力。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红莫镇产业效益低下,帮扶工作队队员和当地干部群众一同努力,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条件和群众需求,细化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如今,红莫镇产业欣欣向荣:建成标准化羊圈10个;建成生猪代养场13个,已投入使用的9个代养场预计年出栏生猪3.4万头;完成核桃改良嫁接4100亩,增产200%以上;整合9个村产业发展资金,建成200亩现代农业园区葡萄基地,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我们已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个,州级‘四好村’两个。”罗钧信心十足,“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把红莫镇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乡村振兴示范地。”

来源:广安日报

(责编:高红霞、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