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改革开放

相辅相成的两点:发展与改革

2019年10月29日11:07    来源:广安在线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其中,最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一个是改革,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发展问题上的两大功绩:

指明根本任务、提出“三步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不少讲话和文章中反复谈到,由于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偏差,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仍然强调阶级斗争,而轻视发展生产力,使得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人民的生活没有明显提高。所以他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看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是优越,看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不是正确,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后来的“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就是从这里发展而来的。

针对“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谬论,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是富裕的。他明确地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要的是“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发展问题上的另一个历史功绩,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加以具体化,提出了我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按照这一战略,20世纪末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然后继续努力,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总结了他多年来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用十分简洁的语言阐明了发展的重要性。邓小平所说的发展,不是单指速度和数量,而是指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强调发展,强调科学地理解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经验的结晶。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改革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中国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发展的动力在哪里?邓小平回答说,改革,只有改革。“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他的结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

按照以往的理解,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因为革命是要清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受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而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但邓小平突破了这种旧的思想框框。解放生产力,就是指把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缺乏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改革。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邓小平提出要搞市场经济,并且从理论上澄清了我们多年来的一个模糊观念,就是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和改革紧密相连的是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邓小平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开放,打破了我国多年来的封闭状况,不仅使我们认清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而且使我们能够借助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来加快发展自己。对外开放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国策,这是邓小平反复加以阐明的一个重要观点。总之,无论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还是在改革方面,邓小平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指明社会全面进步的方向

发展和改革的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中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但邓小平理论并不仅限于此。他曾强调,为了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且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还提出,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很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强调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他多次谈到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提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邓小平为我们指明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中国的面貌一定能发生根本的改变。

邢文(据2004年《四川日报》)

来源:广安日报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