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1983年苏杭之行为何振奋

2019年10月11日11:28    来源:广安在线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12月提出并为中共十二大采纳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构想。中共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到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进行调研,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包括“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内的中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四化”到“小康之家”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以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表明邓小平经过分析和思考,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了新的认识。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率领庞大代表团访问中国。他就中国发展的长远规划问题向邓小平发问: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对于大平正芳的提问,邓小平事先没有料到,也没有马上回答。在经过大约一分钟的思考后,邓小平给出答案:“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新名词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是第一次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小康”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很快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

  1980年5月12日,邓小平对英国前首相詹姆斯·卡拉汉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同于包括你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中国人口太多,要达到你们那样的现代化,人均年收入5000美元至7000美元,不现实。所以,我们提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根据邓小平的构想,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起到20世纪末在20年时间里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苏杭之行:考察“小康”可行性

  为了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1983年2月5日,邓小平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考察。

  2月6日下午,抵达苏州。第二天听取汇报时,邓小平就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江苏的同志回答: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1977年至1982年6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邓小平又问苏州的同志:“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当时,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位于江苏省前列,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5.59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31.9亿元。到198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04.8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47.61亿元,人均接近800美元。4年间,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以12.65%和10.5%的年均速度递增。按照这样的速度,苏州大约用15年时间,到1995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江苏的同志告诉邓小平: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

  此前,苏州方面为邓小平提供了16份典型材料,从各方面介绍苏州实行联产承包、发展社队工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情况。听了这些汇报后,邓小平接着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

  苏州的同志告诉他,若达到这样的水平,下面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听了这些介绍,邓小平很振奋,他仿佛已透过苏州看到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

  2月9日下午,邓小平离开苏州,前往浙江杭州考察。邓小平对浙江省委书记铁瑛、省长李丰平说:“这次,我在苏州看到的情况很好,农村盖的新房子很多,市场物资丰富。现在苏州市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到了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时间里,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邓小平问:“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听到浙江省委负责人表示翻两番不成问题时,邓小平非常高兴,并且提出,江苏、浙江恐怕要多翻一点,不止翻两番。他说,因为宁夏、甘肃这些地方比较落后,如果江苏、浙江只翻两番,全国平均起来就翻不了两番。

  1983年2月为期12天的苏杭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杭农村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

  “小康”构想进一步深化

  苏杭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之后,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并逐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的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构想。

  1984年4月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邓小平第一次对“小康”之后的发展目标作了设想。他说: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关于“两步走”的最初表述:20世纪最后20年是“一步”,21世纪前30年或50年又是“一步”。

  1986年6月,邓小平在同马里总统穆萨·特拉奥雷谈话时说:“到本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实现小康社会。不富,但日子好过。更重要的是奠定一个很好的前进的基础。下一个世纪再花30年至50年的时间,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些谈话中,邓小平将2030年或2050年中国发展的目标定位一直表述为“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直到1987年2月在与加蓬总统邦戈谈话时,邓小平才第一次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成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更符合实际和可能。

  把20世纪最后20年的“一步”改做“两步”,再加上21世纪前50年的“一步”,从战略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分“三步走”的规划和部署,是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阿方索·格拉时第一次提出来的。

  邓小平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邓小平的这个战略构想为中共十三大采纳。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1980年起,用70年时间,分“三步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国家,这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为中国经济发展绘制的一幅宏伟蓝图。曹普(据2016年《新华日报》)

  来源:广安日报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