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富有幽默感”(2)
告别田中后,邓小平一行在10点45分来到大仓饭店,拜访了大平正芳。邓小平在此感谢大平作为外相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际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并邀请他借最近的机会访华。对此,大平说:“我对您不忘老朋友,前来访问,表示感谢。并期待正在顺利发展的日中关系,以这次邓副总理访日为转机,其势头更加发展。”
邓小平和大平虽然是首次相见,但谈话时的气氛像是在重温旧谊一样。大平没有忘记称赞在座的廖承志的功劳,他说:“我认为在佐藤大使之外还有一位大使,非常有魄力。”“廖先生日语说得非常好,又很了解日本的情况。”邓小平打趣地说:“他只有小学生的日语程度,可是他在中国是闻名的高级知识分子。”
下午5点半,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又在下榻的赤坂迎宾馆亲切会见了已故的日本朋友——前首相片山哲、前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前首相石桥湛山、前企划厅长高碕达之助、前邮政铁道相村田省藏——的家属,对为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的先驱者表示感谢,对他们的家属致以深切的慰问。
访问期间,邓小平在细雨霏霏中,兴致勃勃地观赏了京都市容和秋色。京都御所的唐式建筑、日本式庭院,二条城的菊花以及琴声,使得他多次发出“很好”的赞叹。他说:“京都没有高层建筑,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十分喜欢。”二条城事务所所长高桥告诉邓小平说:“这里的一切文化,全是我们的祖先向中国学来,而后又以独自的方式培育起来的。说起来,中国是我们的先生。”邓小平听了立即回答说:“现在,这个位置颠倒过来了!”一句话说得大家笑了起来。
当他来到满山红叶、雨雾迷蒙的岚山时,邓小平感慨万千,忆起了亲如兄长的周恩来。
邓小平是20世纪20年代初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结识周恩来的,当时,周恩来是旅欧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邓小平是他主持的理论刊物——《少年》杂志的“油印博士”。周恩来在旅欧之前,为报考中国留日公费生,曾东渡日本,到过京都岚山,写下了《雨中岚山》《雨后岚山》等几首诗。在《雨中岚山》里,周恩来写道:“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中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诗句体现了周恩来在日本寻求了一个又一个的救国方案之后,终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时的欣喜之情。
如今,烟雨依旧,岚山依旧。然而,物换星移,故人已去。周恩来所留下的,是他亲自倡导却没来得及实现的四个现代化事业。所幸的是,他昔日留法时的忠实伙伴邓小平坚定地接过了这一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讲,邓小平这次访日,正是为了实现这一事业。
邓小平在亭榭间默默地眺望了一会儿,然后回头对日本朋友介绍说:“1919年,周恩来总理访问这里的时候也是下雨。当时作的《雨中岚山》这首诗,最近已在北京出版。”对此,日本朋友非常高兴,为岚山能通过周恩来这位伟人的诗篇而被中国人民所知晓深感荣耀。这时,廖承志大概是受到了先哲的启示,诗兴大发,也即席吟诵道:“天高江户正秋风,烟雨京都叶未红。大堰河边人越艳,岚山楼阁新枫看。”
此情此景,周恩来倘若泉下有知,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既诙谐,又善辩”
出席记者招待会,面对面地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主张,这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来说并不多见,尤其是中国刚刚对外开放之时。当邓小平于1978年10月访问日本,出席“西欧式”记者招待会时,很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也是邓小平本人出访时首次公开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10月25日下午4点,来自时事社、共同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法新社、德新社等著名通讯社的400多名记者云集在东京日比谷的日本讯得俱乐部,纷纷准备毫不留情地向邓小平“发难”,以期能从这位共产党领导人的即席发挥中找出破绽来。
但是,邓小平的表现让他们既失望又满足。
在众多摄影机和照相机的焦距中,邓小平镇定自若地简要介绍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的意义、反霸问题和中国的内外政策。随后,他摊开双手,幽默地说:“如果我的回答有错误,请大家批评。”
一句话,使会场的气氛活跃起来,时事社记者率先“发难”:“在刚才的讲话中,您说有霸权主义存在,就有世界大战的危险。不过,我国采取全方位外交,同所有国家友好相处。你认为两国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有没有分歧呢?”
日本政府对于反霸问题一直采取不明的态度。在23日福田首相举行的正式欢迎宴会上,邓小平只是含蓄地谈到中日联合反霸的话。现在,日本记者既然在这种场合挑破了这个话题,邓小平也就不客气、毫不掩饰地表了态:“反对霸权主义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核心。因为我们要和平友好,谋求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不反霸是不行的。”“按照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包含的意义来说,我想,如果有人把霸权强加在日本头上,恐怕日本人民也不会赞成。”
一席话,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说得这位日本记者口服心服,连连点头称是。事后,这位新闻记者说:“邓小平以前虽然几乎没有在这种场合下会见过记者,但在巧妙地运用新闻界来宣传自己某些在正式场合不便表达的思想上,丝毫也不逊色于那些天天会见记者的西方领导人。”
记者们个个都提问尖刻、不留情面,他们接着又提出了“尖阁列岛”的归属问题。尖阁列岛,中国称“钓鱼岛”,是甲午战争后被割让给日本的,自古属中国领土。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为了不使该岛归属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之间的障碍,周恩来曾对当时的田中首相表示过:“现在还是不要讨论,地图上又没有标,出了石油就成了问题了。”对此,日方也表示同意。长期以来,日本某些势力妄图在这个问题上制造是非,以此来阻碍中日关系的发展,而日本政府也觉得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当日本记者提出这一问题时,会场刹那间紧张起来,大家都屏住呼吸,等着看邓小平怎样回答。(于俊道)
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