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走进(今日)广安

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

2019年07月04日10:27    来源:广安在线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声音此起彼落,由一个方阵到另一个方阵。看到这支经过战火的洗礼而又重新迈开大步前进的英勇顽强的军队时,他满意地点头微笑(2)

在邓小平检阅下,陆海空三军、武装警察和男女民兵、机械化部队,一色的国产装备,组成整整齐齐的42个方队,以前所未有的英姿排列于东长安街,长达4华里。这些方队宛如棋盘,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全是一条线,像一座座威严的城墙。军威雄壮,气宇轩昂。

敞篷检阅车由西向东,缓缓前行。神采奕奕的邓小平,左手握住车栏杆,右手慢慢挥起,对着山一般挺拔、海一般壮阔的受阅方阵,亲切地致以问候:“同志们好!”方阵的全体官兵齐声回答:“首长好!”邓小平说:“同志们辛苦了!”精神抖擞的三军将士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声音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由一个方阵到另一个方阵。

古今中外的阅兵典礼,照例是受检阅的官兵高呼万岁的,从恺撒到拿破仑,从沙皇到凯瑟琳,从华盛顿到罗斯福,许多国家的阅兵式,万岁之声震耳欲聋。而邓小平,他把对人民官兵的浓厚感情浓缩在一句句“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这简短的话语中。邓小平那亲切的问候声不断地从阅兵车上的扩音器传来,受阅的三军指战员们以响亮、坚定的回答,向统帅和人民表达敬意。

检阅完毕后,邓小平于10时18分回到天安门城楼,发表了简短的讲话:“35年来,我们不但结束了旧时代黑暗历史,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纠正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方法,陆续实行了一系列适应新情况的重大政策,全国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在全国实行安定团结、民主法制的基础上,我们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我国的经济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其他的工作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今天,全国人民无不感到兴奋和自豪。”他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体指战员,务必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政治素质,努力掌握应付现代战争的知识和能力。”

如果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曾经在这个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么今天,邓小平在这个城楼上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强大起来了。

随后,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和人民武装警察以及首都民兵的1.8万多名优秀儿女,在雄壮的乐曲声中一个方队一个方队地通过天安门广场,代表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坦克方阵、装甲车方阵隆隆地开过,大炮伸着长长的炮管,气势威严地开过;身躯庞大、摄人心魄的导弹在多轮大卡车的牵引下显示出无敌的力量;由117架飞机组成的楔形空中编队从天安门城楼上空呼啸着掠过。邓小平看到这支经过战火的洗礼而又重新迈开大步前进的英勇顽强的军队时,满意地点头微笑。

看到场面壮观的盛大阅兵式,举国振奋,世界关注,邓小平也笑了。这笑容中有欣喜,也有沉思。一个举世震惊的战略决策此时已在他的心中酝酿成熟。

紧接着,盛大的群众游行开始了。在阵阵唢呐声中,“联产承包好”的标语和“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模型车驶来,邓小平向身旁的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亲王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农业队伍。”西哈努克亲王说:“中国的农业搞得好,是因为阁下的领导和中国的政策好。”邓小平笑了笑:“标语写得清楚,是因为政策好。”

今天的中国人都知道当时有人打出了一条特殊的横幅“小平您好”,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横幅出台的前前后后。其实,在当时游行指挥部三令五申:学生在游行时,除了纸花外,任何东西都不许带进游行队伍。

事情是这样的:9月30日晚上9时许,北大生物系81级本科生郭庆滨、李禹在一起商议:仅是呼喊口号、挥舞花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要自己制作一幅横幅来表达心意,同班同学常生、毛小洪等出于同样的目的找来纸笔。正在他们商定字幅之时,陆续又有20多名同学加入了讨论。最初,有人说写“改革要加速”等,但大家都觉得这些标语只说出了一个方面的愿望,不能充分表达全国人民的愿望。

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邓小平,想到了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大业以及拨乱反正。有人便提议写一幅“邓小平同志你好”。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同,但同时感到这7个字呆板不亲切。最后决定改为“小平您好”这4个字。

“小平您好”的横幅制作完后,大家小心翼翼地将横幅裹起来,外面绕以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幅变成一把高大的花束。国庆这天,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护卫着这把“花束”,进入了游行的行列。

当游行队伍到达关键地段——天安门城楼前时,常生、于宏实等同学一下子打开了横幅。于是,“小平您好”的动人场景出现。同学们感觉邓小平在城楼上看到了这条横幅,情绪更加激动,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小平同志在城楼上向我们微笑招手呢!”并将鲜花抛上天空,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小平同志的爱戴。

就在北大学生亮出横幅的一刹那,在金水桥前的中国青年报社记者贺延光抓拍到了这珍贵的瞬间,也就难得地留下了那个让世人难忘的历史画面。(余玮 吴志菲)

 

来源:广安日报

(责编:罗昱、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