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的川味“普通话”,魅力感动中国

2019年06月12日11:27    来源:广安在线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一个人,满口川音,说的却是“普通话”。

  ———他,在心中说自己是广安人。

  ———他,在心里说自己是四川人。

  ———他,通过心中说出来的,却是全国人民都听得懂的“普通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他说的川味“普通话”,魅力感动中国。

  这个说“广安音、普通话”的四川人———他在可以撑船的心中,装着中国人民。

  因为他是广安人,所以他是四川人,因为他是四川人,所以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因此深深自豪: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

  让中国走向并屹立世界,每一个中国人,都听懂了一句四川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1984年国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神采奕奕的邓小平站在行驶的指挥车上,检阅威武的人民子弟兵,不时发出亲切的慰问:“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那铿锵而又纯正的广安方言,给人以深刻印象。他虽然离开广安70多年,但家乡口音丝毫未变,真是鬓发已白乡音未改。

  然而,邓小平在处理个人和三亲六戚之间的私事、在对待家乡的建设问题时,从不说“家乡话”,而是说标准、正宗的“普通话”。

  广安音·普通话:

  旧居保存下来就行了

  广安。牌坊村。茂密慈竹掩映一座典型的川东农家三合院舍,青瓦屋顶、柏树屋架、白灰泥墙,便是小平同志的旧居。

  邓小平主政大西南后,亲自给广安县委写信,要求对他家“按政策办事,不搞特殊照顾”“一切家产全部分给农民”。

  土改后,旧居搬进9户农民,房前屋后搭起了灰棚、畜圈,院子变得臃肿杂乱。50年代末,院内又办过公用食堂,民办小学……历经风风雨雨,房屋开始破漏,壁斜窗残,院坝损坏,周围的树木、竹山等自然景观荡然无存。旧居显得比普通农舍还要普通。

  1960年夏天,县委决定将农户全部迁出,由公家补助他们部分钱款另建新居。旧居适当培修,只将腐朽的檩椽换新,补好破窗残壁,总的费用支出不超过4万元。刚开始备料动工,突然接到省委电话:“中央办公厅来电话,国家经济困难,旧居不要修葺,要让农民住下去。可以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经济渡过难关。”

  中央办公厅的电话代表谁的意见,不言而喻。

  打倒“四人帮”后,邓小平再次复出。新西兰、日本、美国的记者、友好人士纷纷要求参观邓小平故居……一连串消息让县委感到为难,外宾来看什么呢?没有一张图片,没有一件文物,只有一幢孤零零的院子,而这座院子住有十几户农民,家什、鸡鸭、柴柴草草把院子弄得七零八落,连简单的环境卫生也难维持。

  为迎接客人,同时尊重小平同志意愿,广安县委决定对旧居稍加布置修补;收集、复制小平同志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照片陈列展出;从农民手中将小平同志童年睡过的床、用过的桌椅家具(土改时分给了农民)换回;县财政拨款1万元作各种开支。

  在旧居居住的老农淡以兴———邓小平幺舅,思想不通,他说,花这么多钱做啥子,这些钱该送给我们生活,于是托人写信向邓小平反映。不久中央办公厅的电话由省、地转到县,问是怎么回事?县委原原本本地作了汇报。地委书记说,房屋烂了可以修补一下。1979年,旧居得以修补。

  1986年春节,小平同志在成都接见了广安县委书记和县长,卓琳根据小平同志的一贯意见说:“不要把钱花在旧居上,要用在人民的事业上,用在经济建设上,旧居保存下来就行了。”

  随着改革开放,住在旧居的农民逐步富裕起来,他们全部迁出旧居,在外面建成一幢幢小楼房,比旧居舒适、漂亮。

  旧居清腾一空,修好了门窗,粉白了墙壁,以今天“简陋而淡雅、素静而古朴、翠竹相掩”的颜容,展现在世人面前。

  广安音·普通话:

  共产党的工作不白给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的弟弟妹妹、协兴乡的本家和三亲六戚中的知识分子纷纷来到重庆“谋事做”。身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在亲人面前竖起一道墙——此路不通。

  邓小平对弟妹们的政历进行了审查,说,共产党的工作不白给,自己去考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重庆办起的西南革命大学和西南军政大学,考上了就有份,没考上就自谋出路。

  1952年7月,邓小平调北京任政务院副总理。千里之外的一些四川亲友,希望能够沾上邓小平一点光。

  邓小平的亲外侄、大姐的长子唐代敏,1957年从部队转业到眉山县工作,一心想回重庆父母身边,于是向大舅邓小平写信,向二舅(时任重庆副市长)求援。舅父们却教育他安心工作,有机会再适当考虑。唐代敏急于求成,一急之下退职回到重庆,后来又向邓小平写信要求重新工作。长辈们再也没有理他。唐代敏只好自谋生路,到一个街道办的家具厂工作,几年后又到官井巷民办中学做会计,一直到1993年去世还是民办教师。其妻是眉山人,在重庆无职无业,卖过冰糕、汽水,后在一街道办的小印刷厂当工人。

  淡以兴是邓小平的亲幺舅,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庆邓小平家住过一段时间,因不习惯城市生活又回到牌坊村当农民,邓小平每月给他寄点钱补助生活。1980年,淡以兴的老伴杨氏(当时70多岁)带着初中毕业的孙子淡明华去北京“要工作”,结果没有着落。

  邓小平对亲属严,对自己更严。邓小平曾经在闲谈中说:“我喜欢喝广安曲酒。”和女儿争辩说:“四川柚子最好!”每年秋末冬初,县委都要送两三百个柚子去“邓办”,但是,邓家年年如数给钱,一分不差。

  广安音·普通话:

  我们一回家就会骚扰地方

  邓小平10多岁离开故乡去法国勤工俭学,追求强国之道,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广安。

  白色恐怖、戎马倥偬的岁月,邓小平无法回到广安。政务繁忙、国事维艰的年代,邓小平无暇回广安,但是他始终对故乡一往情深。

  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2日下午,年逾古稀的小平同志在百忙中接见了四川代表。当出席会议的广安代表提出“广安人民盼望你老人家回去看看”时,小平同志无限深情地说:“我快60年没回家了,很想回去耍一耍,家乡变化很大吧?”接着,他问了广安的建设、农民生活等情况,连声说:“是该回去看一看,该回去一趟啊!”此后他曾数次打算回故乡探望,皆因故未能成行。后来小平同志打消了回老家的念头,不但自己不回故乡,也劝子女别回去。他对儿女们说:“我们一回家,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然而民族爱、故乡情一直萦绕在这位伟人的心头。1975年9月在昔阳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小平同志接见了四川省委领导人,说:“我的家乡来信反映,群众没吃的,生活困难得很,长期打派仗。我那个家乡叫金广安,产包谷、产大米,过去生活还不错,搞成那个样子,你回四川后要过问一下。”

  1986年1月下旬,邓小平来到重庆视察,本想回到离别大半个世纪的故乡去看看,由于年事已高,他接受了重庆市委的意见,没回广安,而去成都过春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想见见家乡的同志。2月13日上午10点钟,邓小平在成都接见了广安县委、县政府的负责人。一见面,神采奕奕的邓小平就笑逐颜开,诙谐地说:“好啊,今天终于见到家乡的父母官了。”在和大家一一握手时,邓小平说:“你们人年轻,有文化,要把广安建设好!”

  2月14日,邓小平在成都登上北去的列车,站在车窗里还不停地挥手,用纯正的四川话,给家乡留下这句最后的心愿:“一定要把四川建设好!”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家乡人民的生计,更多的是全国人民的幸福和华夏大地的繁荣兴旺。他的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表达了他一生的笃念。

  家乡人民热爱他、理解他、尊重他的“普通话”精神。

  (据《四川日报》)

  来源:广安日报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