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稿件

新时代学习工作室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这些故事值得一看!【3】

2019年05月15日08: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聊流行文化:“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对于如何向世界推介中国,改变外国人的刻板印象,习近平主张,“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很多场合,他都会表达自己对当下流行文化的了解。作为视觉文化产品的电影和电视剧,时常成为拉近两国人民情感的有效工具。

·习近平说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场景还原1

时间:2014年7月19日

地点:阿根廷

场景:2014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会见了阿根廷副总统兼参议长布杜和众议长多明格斯。会见后,布杜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阿根廷国家足球队10号球衣。随后习主席也向阿根廷朋友赠送了国礼。

与众不同的是,在此次拉美之行的国礼名单之中有一套DVD光盘,光盘中包括了赵宝刚执导的两部作品《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滕华涛执导的《失恋三十三天》等。

2014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会见了阿根廷副总统兼参议长布杜和众议长多明格斯。会见后,布杜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阿根廷国家足球队10号球衣。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场景还原2

时间:2017年6月7日至10日

地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场景:2017年6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题为《为中哈关系插上梦想的翅膀》的署名文章。文中,《舌尖上的中国》、《温州一家人》等中国优秀影视剧在文中被提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哈萨克斯坦歌手迪马希也被习主席亲切“点名”,且是全文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专门请他来,在欢迎午宴上演唱歌曲。

2017年6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一家邮局,当地民众阅读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人民日报记者 周翰博摄

听说自己的名字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还上了家乡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迪马希有点不敢相信,连问“不会吧?”作为在哈萨克斯坦家喻户晓、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的哈萨克斯坦90后人气歌手,对于“见报”这种事,迪马希早已习惯。只是这一次,不仅他没想到,连他当过歌手、还曾担任州文化官员的父亲哈拉提,也觉得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

其实,迪马希在中国的“走红”,本身也是中哈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产物。中哈两国关系的升温,从经贸到文化,从政府到民间,互动密切。中国文化也在积极“引进来”“走出去”,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许多机构、企业也在思考如何用文化产品促进民心相通、促进文化交流。

对于哈萨克斯坦民众来说,迪马希是他们的骄傲,而看到自己喜爱的迪马希中国人也喜欢,情感更加深了。尤其是看到习近平主席国事访问前夕的署名文章中提到迪马希,许多哈萨克斯坦人非常兴奋,直言自己“被习近平主席‘圈粉’了”。以歌声为桥的迪马希,让许多中国人与哈萨克斯坦的距离感更近了,让中哈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活跃起来。

【小结】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些文明对话的盛宴,对于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双方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互信和民意舆论基础。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牢记习近平主席的这两句箴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亚澜整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求是》杂志等

上一页
(责编:杨亚澜、姚茜)
相关专题
· 学习路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