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许多先进人物为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奋斗,但真正把它提到历史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1975年,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后,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仍然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表达了人民群众改变我国落后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愿望和追求,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人们对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是不足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表,使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第一次有了清晰而切实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它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找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和现实基础。它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第一步目标,既反映了我国国情最大最普遍的实际,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开始的。然而,中国就是中国,中国只能从这里开始。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确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步骤不是考虑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开始,我们就有可能重复过去急躁冒进的错误,重现欲速而不达的局面。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体现和激发中华民族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的发展战略。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争先、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民族。这是实现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追赶先进的意识。它向人们宣告,中国大约要用100年的时间,实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才实现的目标。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提出了追赶“亚洲四小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设想。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又明确地提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一些发达地区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这个既体现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的战略目标,极大地凝聚了全民族的精神和力量。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并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全面振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施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找到了这样一个支点。他还对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主张,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