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可以追溯到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如1941年邓小平就提出,我们必须“在文化上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而邓小平系统、完整性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在他领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1977年邓小平复出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着重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了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二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为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三是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邓小平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深入与丰富阶段。
邓小平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思考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的内容包括:首先,在战略定位上,强调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败的地位来看待。邓小平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他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要赢得比较资本主义的优势,“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次,在思想方法上,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创造反映时代发展、体现实践要求、突出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其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在邓小平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党的思想战线工作必须结合现实实际,以及关于文化工作要立足国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走具有自己特色道路等方面的论述中都有反映。
其三,在实践要求上,强调坚持“双百”方针,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一方面,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文化思想,多次指出,“双百”方针“对我们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党有极大的好处,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否则“思想要僵死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另一方面,他又突出强调了“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强调了文化发展要在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吸收、借鉴过程中创造性推进文化建设发展。
其四,在建设重点上,强调文化建设要遵循规律,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不断取得文化建设的新成就。在邓小平看来,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确定重点,不断推进。从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中,这样的重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一刻不能放松;发展科技、教育是文化建设实践中重中之重的任务;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四有”新人对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作表率;文化建设要重实效,有针对性。
其五,在发展目标上,强调尊重文化建设规律,体现文化发展的人民性。在邓小平看来,“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六,在组织领导上,强调加强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认识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启迪之一: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全局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等认识,就是对文化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充分肯定。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和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一方面,文化在反映国力强弱、国家影响力大小和国家发展力持续与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社会越发展,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会日益增长,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在文化建设上保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协调发展,不仅难于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可能使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这正如邓小平所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因此,只有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才能保证文化建设具有必要的发展前提。
启迪之二: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文化建设从基本内容上,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技等多方面。邓小平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他在领导改革开放实践中总是反复强调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认为“老祖宗不能丢”,在他提出“四有”的新人中,也是把“有理想、有道德”放在前两位。这就启示我们,文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牵涉面广、复杂性强,如何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保证目标明确、收到实效,最根本的就是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文化建设的根本与核心,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领文化建设工作。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党的十八大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思想文化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的要求,为加强现实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改革发展实践中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根本准则。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基本体现。
启迪之三:文化建设需要常抓不懈,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条件。文化建设的任何一方面建设,都需要长期的努力。从当前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看,一些同志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或者热衷于能够立竿见影的某些项目、工程,或者不知从何入手,事实上使文化建设难于得到真正重视。针对这样的问题,深入理解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一系列论述与观点,从中得到的启示在于,推进文化建设既要立足长远,把文化建设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逐步推进,又要结合实际做好基础性工作,其中特别是诸如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以及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等。只有把涉及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扎扎实实地从抓基础起步,一步步推进,才能不断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启迪之四:文化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求实的精神与创造的勇气不断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按照文化建设规律分析文化建设问题。比如关于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关系的认识上,邓小平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文化建设原则中,他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但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说“老祖宗”没有说出的“新话”;在关于文艺工作的要求中,他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提高“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能力。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是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大课题,一方面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刻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实际与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逐步认识与把握文化建设规律的过程中,明确目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胆借鉴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实践的先进经验,以不负时代发展与实践要求的创新精神,不断取得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启迪之五:文化建设要明确主体,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以服务大众为目的。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群众,文化建设最终也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能够享受到精神文化成果,以及对这样的享受是否满意为衡量尺度,这是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与立足点。经历40年的改革发展之后,形势的变化与实践的深入,为现实社会的文化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包括反映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体现时代脉搏的思想观念、满足群众需求的精神产品、展现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等,都需要实践的探索与创造,但要保证这样的探索与创造能够不走或少走弯路,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服务广大群众,坚持人民主体的正确导向,促进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摘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