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邓小平会见最多的外国朋友之一。1987年9月3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又一次会见了来访的基辛格。交谈中,基辛格愉快地回忆起1974年第一次见到邓小平的情景,他说:“当你第一次率领代表团出席联大特别会议时,美国专家都在猜测,邓小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现在我们都十分清楚了。”并深有感触地对邓小平说:“每次见到你,你都显得更年轻。我知道中国有人比你更年轻,但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人比你更有活力。”
邓小平“有活力”,基辛格的这一看法,也是许多见过邓小平的外国政要和各界人士的共同看法。
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1975年后曾几次来华访问。他回忆1984年8月来华访问以及见到邓小平的情景时说:“尽管已满80岁,但他(指邓小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神采奕奕、身体极佳,可以说充满活力!”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于1986年10月访问中国。10月14日上午,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会见英国女王,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会见结束后,邓小平设午宴招待英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一行。宴会结束后,英国女王对翻译说,邓小平虽然年事已高,但如此充满活力,给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曾于1989年5月访问中国。他与邓小平的高级会晤是此次中国之行的最高潮,标志着隔绝30多年的两党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5月16日上午,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谈中,基本上都是邓小平讲。几年后,戈尔巴乔夫回忆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当时他(指邓小平)已有85岁高龄,但谈起话来依然很有活力,不拘谨,根本不看稿子。”
与认为邓小平“有活力”相联系的,是外国人对邓小平思维敏捷、敏锐的赞叹。
时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海军武官卡尔逊,1938年7月中旬曾采访过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邓小平的精明敏锐、犀利谈锋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1940年出版的《中国的双星》一书中,卡尔逊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述了与邓小平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称邓小平“思想像芥末一样辛辣”。墨西哥前总统埃切维利亚评价说:“邓小平是一位思路敏捷的世界伟人,具有敏锐的眼力和非凡的智慧。”美国大企业家哈默也多次称赞邓小平“非常敏锐,非常明智”。
对于外国人称赞自己敏锐这一点,邓小平也毫不讳言。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93年6月11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就提到“外国人说我敏锐”。
邓小平的敏锐,来自于他强烈的求知欲,来自于他鲜活的创新精神。这同样令接触过他的一些外国政要叹服不已。
曾任美国东西方中心主席的奥克森伯格1977年至1989年间曾14次见到过邓小平。他评价说,邓小平“直到最后仍然是一位大胆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家……拥有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敏锐而求知若渴的才智。”“邓小平最大的优点是求知欲很强,谁也忘不了他在参观亚特兰大的福特汽车厂时迫切希望了解生产过程的神情,还有在参观波音747工厂时不时提出问题的情形。”
正是这种活力、敏锐和强烈的求知欲,使邓小平能够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走上改革新路。(张曙)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