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为方便邓小平上下班,工人师傅们从工厂后墙开了个小门,并用炉灰渣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路直通他在南昌步兵学校的住所。人们把这条小道称为“小平小道”。
这是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路不宽,也不是很平,两旁就是庄稼地。这又是一条特殊的小道,邓小平每天往返于这条小路上,他观察着,思考着,等待着,用自己坚实而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大道。事实证明,“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这里是邓小平蛰伏等待之地、改革开放的思想孕育之地和行动起源之地。
蛰伏等待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在于它为邓小平提供了一个学习、观察、思考的相对宽松环境。在江西这3年多时间,对邓小平而言是政治生涯的低谷,但又是蛰伏等待、韬光养晦的3年。他利用这个安静的环境,不断地学习、思考、提高,积极地锻炼身体,为领导改革开放作了充分的智力和体力准备。
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成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实际上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儿女们也遭遇批斗迫害。在这种环境之下,1969年,邓小平和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一起,被送到江西南昌,接受劳动锻炼再教育。
庆幸的是,江西省为邓小平提供了较为安静宽松的外部环境,让他得以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乱局。在刚定邓小平下放江西时,周恩来就打电话给江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求不能将邓小平安排在赣南山区而是安排在南昌市郊区。邓小平的住所被安排在一个军事驻地南昌步兵学校(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这样就避免了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工作地点则安排在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天的眷顾,拖拉机修造厂的负责人罗朋,正好是邓小平在二野的老部下,他品行正直,敢作敢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了邓小平最好的关照。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说:“特殊时期,江西军民保护了小平同志,让他得以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得以从容地去思考问题。江西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源头,更是福地。”
较为宽松的环境让邓小平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下放江西时,邓小平从北京带来大量书籍。平日午饭后,邓小平都会小睡片刻,然后阅读带来的书,“图书中除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外,还有历史、文学、哲学、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晚上10时上床后,邓小平还会读1个小时的书。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说,“这两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看书、看报、听广播和做些家务劳动”。在江西的3年,邓小平得以超脱地观察复杂的政治局势,他系统地阅读了马列经典著作并在学习中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
较为宽松的环境也让邓小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和恢复。健康的身体保证了邓小平为党和国家继续工作,1973年,在他接到中央的回京通知后,感慨地说:“我还可以干20年。”事实上,邓小平回京后,又为党工作了20年。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辉煌的20年,也是受到国内外评价最高的20年。
思想孕育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在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这里孕育。在学习和锻炼之余,邓小平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这些思考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为后来的全面整顿及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1986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贝宁总统时说:“‘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倒两次,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有机会冷静地总结经验。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刻地反思着“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曾经说,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拒绝碎片化、片段式地学习毛泽东思想,他在1972年8月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林彪只强调‘老三篇’,多次说只要‘老三篇’就够用了。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在一切领域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讲‘老三篇’,不从一切领域中阐述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就等于贬低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这表明,邓小平已经在思考如何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在“小平小道”上,他思索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3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广泛接触了革命老区的社会状况,对最基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开始有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观点。“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曾先后获准到樟树、井冈山、瑞金等10多个地区调研,在永新县考察时,看到山区群众在初冬的寒风中仅仅穿着一条单裤,衣衫褴褛,且大部分是自织的土布,居住的也还是土屋。邓小平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检验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指标。
在“小平小道”上,他思考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1972年11月12日,邓小平来到江西盐矿,看到盐工们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动情地说:“你们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大家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后实现了机械化,就好了!”在走访泰和米厂、拖拉机厂时,邓小平还特意向有关负责人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要把拖拉机生产抓好。”同年12月10日,邓小平在瑞金电线厂调研,看到工厂工人在搬运东西时很累,就关切地说:“你们能不能搞流水线,这边进原料,那边出产品?”
在上世纪之初就留学法国的邓小平在江西目睹了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1973年2月8日,邓小平在参观景德镇陶瓷厂时了解到,陶瓷厂按照周恩来指示正在生产为外国人所需要的产品时,邓小平不仅非常高兴,而且肯定地说“是可以嘛”,对景德镇陶瓷厂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表示了积极支持。
行动起源之地
“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还在于它是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及改革开放的行动起源之地。如果没有在“小平小道”的3年,就没有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大刀阔斧地整顿和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大胆而强有力的举措。1975年1月,邓小平接替病重的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他把在“小平小道”的思考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中,立即大刀阔斧地领导整顿。
一开始,邓小平即为落实毛泽东“军队要整顿”的指示作了部署,他要求解决部队中存在的肿、散、骄、奢、惰问题。接着,他雷厉风行地着手领导铁路整顿,不到1个月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即在工交战线各行各业推广铁路整顿的经验,并乘胜转入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的重点整顿。借毛泽东提出要调整党的文艺政策的机会,邓小平把整顿从经济部门引导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从1975年7月起,文艺的调整、军队的整顿、教育的整顿、科技的整顿、地方的整顿、农业的整顿先后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他向全党全国提出“全面整顿”的任务,并进而明确全面整顿包括军队整顿、地方整顿、工业整顿、农业整顿、商业整顿、文化教育整顿、科技整顿、文艺整顿和党的整顿9个方面。1975年11月,开始实施“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持续9个月的整顿工作被迫中断。
1975年,邓小平对各方面工作进行的整顿,使全国形势明显好转。当年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与1974年仅增长1.4%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钢、原煤、棉纱及铁路货运量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混乱的局面,出现了新气象。整顿中,各级党的领导,尤其是党对军队的领导得到加强,各条战线的生产、工作秩序逐渐好转,许多地区的严重派性和武斗得到抑制,落实干部政策及其他方面政策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的社会秩序逐渐趋向安定团结。全面整顿说明了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为随后进行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中央指出:“这次整顿实质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反映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愿望。”“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挺立在时代潮头,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发展的前景,带领着中国人民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国力早已今非昔比,中华民族正无比接近伟大的民族复兴。在我们尽情享受改革开放辉煌成果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南昌市郊这条普通的小道对中华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在拥有这条普通小道的江西,邓小平博览群书,深入剖析中国国情,汲取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孕育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大刀阔斧、勇往直前地开创了全面整顿的新局面,探索出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朱虹)
(摘自《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