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世界观察家们发现,中国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2)
1985年6月4日,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对国际形势看法的转变时,精辟地概括了新的判断的客观依据:第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具有毁灭对手、威胁人类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要打世界战争,他们谁也不敢先动手;第二,美苏两家的全球战略部署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谁都不敢动;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最希望和平,是反对战争的主要力量。其他发达国家也反对战争。世界各国人民,包括超级大国的人民,是强烈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第四,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依据这个新判断,邓小平又及时指导我们党相应地调整了对外政策。他说:“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一百万
这话让我们先从1984年的国庆阅兵说起。1984年10月1日,金秋的北京一派喜庆景象,装饰一新的天安门更是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会和阅兵式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上午10时,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和隆隆的礼炮声,一辆黑色的红旗牌敞篷车缓缓驶出天安门,越过金水桥,停在桥头。站在这辆敞篷车上的是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
与此同时,天安门广场东头的一辆敞篷车向金水桥头驶来,在距桥头5米处停下。站在车上的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向三军统帅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后报告:“军委主席,庆祝建国35周年阅兵式,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你检阅。阅兵总指挥秦基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阅兵开始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统帅以亲切、有力的声音向三军官兵致以问候;“首长好!”“为人民服务!”——三军官兵则以嘹亮、坚定的回答向统帅和人民表达敬意。朴素、真挚的话语一下就拉近了统帅、士兵和人民之间的距离。
整齐的方队、崭新的装备,依次经过天安门城楼,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望着这威武之师、正义之师的英姿,邓小平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984年国庆节的阅兵,无疑是振奋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心。祖国的强盛和繁荣,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然而,此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邓小平,却想得更多、更远……
1个月后,1984年11月1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次阅兵。他指出,这次阅兵,国内外反映都很好。要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同时,他着重强调了军队要服从整个经济建设的大局,提出了进一步“消肿”的问题。这次座谈会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准备实施一个惊人的战略决策——裁减人民解放军员额一百万。
1985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云集北京京西宾馆。军委主席邓小平在这里举行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裁减员额一百万!
邓小平说:“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正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裁军问题上争论不休,并将军备竞赛由地面引向太空时,中国却单方面宣布了庞大的裁军计划,这是世界裁军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是对世界和平进程的巨大推动。
《美洲华侨日报》和《波恩评论报》说,现在世界上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
中国百万大裁军的壮举,在国际、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在赞叹邓小平的果断和魄力的同时,也在分析和议论,是什么原因促使邓小平和中国最高领导层作出这样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回答得很明确:我们是从全局着眼,从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着眼来看问题的。
那么,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是什么呢?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说:“小平同志在和平时期第一个大的贡献,就是对国际形势作了透彻的分析,判断世界大战相当一段时间不可能发生,所以对我们解放军的战略指导思想作了很大的转变,转变为和平建设时期的建军。”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军队的方向就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大家知道1984、1985年小平同志讲这个话讲得最多,突出地强调军队要在大局下行动。我们的经济上不去,我们国家不能富强,人民的生活不能改善。因此,军队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按照这个要求,所以军队一系列的工作都有一个全局观念,贯穿于我们一切实践中。再一点就是注意质量建军,就是说我们军队的建设,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优先考虑质量,走一条精兵之路。”(高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