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94)

2018年09月26日08:20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2)

世界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更加显著。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0%~80%。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随着新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发展,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热点,世界范围内以科技为支柱的竞争日益激烈。正如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1983年,美国率先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紧随其后,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经互会的《科技进步综合纲要》、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等相继出台。这些计划有些虽表现为军备竞争,但都是将“科学技术领先权”列为竞争的重点,企图从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入手,进而执世界经济政治之牛耳。现实已向人们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因素。

再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本应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楚,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由于长期受到“左”的错误的影响,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期间,科学技术及其载体——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被搞得混乱不堪,科学技术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的热情空前高涨。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从哪里入手呢?要从科技、教育入手。他重新工作后,主动提出抓科技、教育工作,把科技、教育作为拨乱反正的一个突破口,解除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实现现代化中的战略作用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可以看出,邓小平正是抓住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和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大大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认识到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所以越来越重视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重视科技投入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这些年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结合。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互相促进,既加速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轮。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我们过去的基础差、起点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处于落后的状况。当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加速发展时,我们的许多行业和企业,都因为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高而暴露出许多问题。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实行科学管理,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1986年10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李政道等人时强调指出:“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他反复告诫人们,要将科技和教育放在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也要随之而变。正是从这种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趋势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出发,邓小平以其深邃的战略目光和卓越的科学胆识,用全新的视角,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及时、果断地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突破了以往传统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学说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1986年4月19日,人民大会堂,邓小平在这里会见了在内地捐资助学的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王宽诚、霍英东、李兆基等,赞扬他们为国家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邓小平在会见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然而,要发展科学技术,又有赖于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邓小平明确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学必须同时抓教育”。由此,他提出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础的思想。

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社会活动,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经济生活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社会越进步,对科学技术,归根到底对教育的依赖性就越明显。

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凡是文明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教育状况,特别是全民受教育的程度,也都大大领先于落后国家和地区。所以,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是其社会经济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和干扰,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面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就急切地说,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他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由此,他提出,科学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他率先垂范,亲自抓我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1977年,他恢复工作后主持召开的一个大的会议就是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对科学和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亲自指导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倒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受歧视、受迫害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知识分子;他提出改革招生制度,在全国恢复高考,激发了全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随后,他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时代精神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 (高屹)

(未完待续)

(责编:赵亮、李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