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91)

2018年09月11日08:35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3)

1986年1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邓小平一再强调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他强调,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们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他认为这件事抓好了,就可以真正促进改革和建设。他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不能不讲四个坚持,不能不讲专政,这个专政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有力地对付那些破坏建设的人和事。”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措施,着重抓紧查处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案要案。与此同时,为了从思想上解决全党的认识问题,中共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以及所包括的内容和基本指导方针。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确定了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基本指导方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还突出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仍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由于时间的积累和环境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恶化的趋势。这种情况到1988年和1989年上半年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党内不正之风的蔓延,严重滋长了早已存在的腐败现象,并使社会风气继续下滑。与此同时,教育和科技事业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这种情况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9年3月23日,他在会见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时,特别谈到了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的问题。他对客人说:“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在谈到广东的情况时,他说:“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表示相信,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几年中,邓小平对上海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多次指出上海开发晚了,但要后来居上,加速发展;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要把两个文明都搞好。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号召全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1996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明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同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中国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

第七章邓小平与科教兴国:

邓小平不是一个科学家,但他是一个热心于科学技术的政治家、战略家。在世界上,像他那样重视、关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的政治家并不多见。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包含一系列的重要思想观点,其中关于科技、教育的论述,内容尤为丰富。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最反映时代特点,最体现创新精神,最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之一。邓小平科技和教育思想,是对时代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和突破,是我们加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充满了各种矛盾和竞争。

在激烈的竞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显示一个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支柱。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国际上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间的较量。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是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科学界定和理论概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今世界的重大科学命题。

许多研究者说,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他一系列思想观点中最体现时代特点,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观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的突破性发展。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更重要的,还在于要从历史与现实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杰出代表,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胆魄和极大的理论勇气,重申并阐发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长期被忽略了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而基本的观点,并总结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制定我国新时期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高屹)

(未完待续)

(责编:赵亮、李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