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89)

2018年09月06日10:00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注重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今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2)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在人均资源有限、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增大。邓小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问题。他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并亲自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1981年的夏天,长江、黄河上游发生了特大洪峰,我国一些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水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9月,邓小平找到万里同志说,最近的洪灾涉及林业,涉及木材的过量采伐。他向中央书记处提出建议: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是否可以规定每年每人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者五棵树,要包栽包活,多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国家在苗木方面予以支持。中央书记处认真讨论了邓小平关于植树造林的谈话精神和建议,并由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草案)。这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这个决议,从而在法律上规定了每个公民植树的义务。1982年11月,邓小平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同年12月,他又在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励制度。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存环境。对此,邓小平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1982年11月,他在会见参加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的外国朋友时说: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坚持二十年五十年。今后才算是认真开始,以前这个事情耽误了。特别是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上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1983年的植树节,他在参加北京十三陵水库中直机关绿化基地植树活动时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坚持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作为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主持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求军队积极支持地方建设,参加植树造林活动。1981年8月,他在视察西北地区时,看到茫茫戈壁的荒凉景象,心中非常感叹,随即向陪同的兰州军区政委肖华提出,兰州军区部队要在西北地区种草种树上多做些工作。回到北京后不久,他又向全军发出指示:军队在植树造林中,要积极地多做工作,除搞好营区植树造林外,营区外10公里范围内,要与地方共同协商搞好植树造林。1982年底,他又找即将赴任的兰州军区司令员郑维山谈话,要求兰州军区制定一个支援地方建设的规划,下决心拿出20年时间,协助地方搞好西北高原的绿化工作,改变西北自然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自然环境保护很重要。

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1992年6月,在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会议上,我国与其他与会国一致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3年3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五大规划了新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再次确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要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要综合利用资源,搞好污染治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造福后代、泽及子孙的大事,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在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许多国内外人士不禁要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概念?对此,邓小平作了明确的回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确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根本任务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久,我们党就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差不多同一时间,邓小平也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邓小平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要求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讨论经济形势和经济调整工作。由于邓小平的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25日,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他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1981年1月12日,邓小平会见了日本参议院议长德永正利一行。当德永提到日本的物质发展上去了,但人的道德观念落后了时,邓小平说:我们也有这个问题。“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精神上的问题很多,所以搞现代化,要增加精神文明的内容。他还说: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高屹)

(未完待续)

(责编:赵亮、李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