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2)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变得更加开放。邓小平经常将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以说明开放国策的长期性。他还将对香港的政策的长期性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长期性联系到一起,多次阐明“不变”的道理。1988年6月3日,他在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全体与会者时说:“中国的发展战略需要的时间,除了这个世纪的十二年以外,下个世纪还要五十年。我们在内地还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1989年5月31日,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到组成一个实行改革开放的领导班子时说:“一个好班子,搞改革开放的班子,就要明白地做几件开放的事情。凡是遇到机会就不要丢,就是要坚持,要干起来,要体现改革开放,大开放。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更加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绝不能动摇。
打开大门,对外开放,也难免会有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进来。所以,国内外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对此,邓小平明确回答: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他从三个方面澄清了这一问题:一是要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其本身就没有阶级性;再如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不是姓“资”姓“社”的本质区别。二是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优越,它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完全可以拿过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即便一些属于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进来,也不要怕,我们有优势,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针对有的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的论点讲到,多搞一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他说,“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点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辩证的、全面的。他不断提醒我们,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反复讲,在实行对外开放时,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不能完全依赖外国或受制于外国。要大胆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但要建立在国家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坚持对外开放,但中国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国内,特别是在农村。要学习外国好的东西,但要反对那种企图取消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要坚持“两手抓”,抵制资本主义一切腐朽思想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毒害人们的心灵和损伤社会主义的肌体。更要注意防止和反对那种把对外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左”的思想与倾向。要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第六章
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发展又是核心问题。为了提高人类生存的水平和质量,世界各国,无论其社会性质如何,发展程度如何,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答“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社会发展过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历史任务,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与腾飞的雄心壮志。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为此,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个现代化发展战略,既表明我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100年左右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是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他设计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的现代化;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是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现代化;是科技教育充分发展,人才辈出,全民族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总之,是经济和社会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高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