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80年7月,邓小平在成都市郊农家观看沼气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推动经济建设来说就是坚持“生产力标准”。早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初,邓小平就把实践标准和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坚持“生产力标准”,在理论上就是要反对教条主义。1984年10月中央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曾经感慨地说:“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坚持“生产力标准”,从具体操作层面看,就是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也是改革的主体。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人民群众都是积极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邓小平在了解当地沼气池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后说:“很好,这是个方向,可以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沼气办好了,每年每户人家可以增加几十元的收入。”(记者 武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