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70)

2018年07月27日07:32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历史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外国人发现,中国久已关闭的大门,由邓小平开启了,举世震惊。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必然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高层次的突破,使得国际的联系和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经济整体”的发展态势。科技革命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进一步突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社会生产日趋国际化。在今天的世界经济生活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整体。无论国家大小、社会制度如何,要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民族地位,只有置身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潮流中,创造并积极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向世界开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我们中国,曾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书写过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然而,在世界近代风起云涌的历史中,我们却衰败了、落伍了、挨打了。对此,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他在1984年10月22日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们的老祖宗吃过闭关自守的苦头,我们也吃过这个苦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虽曾昭告世界: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和发展通商贸易关系。但是,我们当时不具备对外开放应有的国际环境和思想理论准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国家和集团先后对我国采取了封锁和压抑政策,我们自己也在反帝、反修、反对各国反动派的政治口号下拒绝开放我们的国家。当然,我们曾一度对苏联、东欧国家开放过,但是到五十年代后期也中断了。所以,我们是在一种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条件下从事建设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也助长了国内的一种忽视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思想。我们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则立场,但是,有时我们走到了极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那种盲目排外的情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由于没有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没有积极引进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未能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也正是在这时,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顺应和利用了新兴的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形势,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在国际大市场中积极竞争,又一次拉大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距离。包括一些经济状况和科学水平原与中国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也抓住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进入了先进的工业国家的行列。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沉痛的历史教训,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开创者,邓小平以其战略家的敏锐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明确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在1987年4月26日的《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说:“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鉴于过去的教训,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这样才制定了开放和改革的政策。开放是两个内容,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封闭式的国家,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必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总结历史经验,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成功的同时,邓小平以其伟大战略者的深邃目光,洞察国际形势的变化,指出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任何国家要发展,都不可能仅靠本国的物质条件和技术能力,必须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发达国家也要继续发展,一是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二是要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既促进了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世界和平。据此,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世界和平力量在增长,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甚至有可能避免。中国的经济要发展,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国际环境而言,我们已有了可资利用的外部条件。有了好的外部条件,就要充分利用。邓小平反复指出,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外国的资金。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宝贵的机遇。有了这个机遇,就要牢牢地抓住,不要失去,否则中国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的局面。(高屹)

(未完待续)

(责编:赵亮、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