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69)

2018年07月26日08:14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现在是领导人说的话就叫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违法,这种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现在的体制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的民主与法制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例如,他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要搞清楚;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反对“全盘西化”,坚持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党内生活、社会生活都要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各种制度,都要从肃清封建主义的角度去考虑,逐步加以改革;要发扬民主,但不能搞无政府主义,如果说个人自由与国家的自由和大多数人的自由相矛盾,这种自由就不能提倡;制定法律的步伐要加快,要坚决按法律办事,特别是高级干部要遵守法制,党委领导的作用第一条就是应该保证法律生效、有效,等等。总之,就是要坚持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报告中,又分析了在党内之所以有特权和腐败现象存在,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邓小平已清醒看到了民主和法制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发挥的必备条件,把国家的长治久安只寄托于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上是不可靠的。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稳步地向前推进。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会议和报告从我国的国家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统一战线等几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民主作了精辟的论述。大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和主要内容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促进社会生产力和其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和国家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步伐。首先,加强和改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次,调整各级党委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保证各级人大享有与其法定权力机关地位相称的、依法独立活动的权力,把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作为一项根本原则,分别写入了党章和宪法;再次,加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又突出地表现出来,一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通过开启的国门涌进中国,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逐渐盛行起来,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面对这一挑战,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

邓小平深知要抵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还必须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上下功夫,树立全民的法制观念。1986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号召“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他说:“现在从党的工作来说,重点是端正党风,但从全局来说,是加强法制。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概念。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样,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

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沿着邓小平所指引的道路,逐渐走上了完善、成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开始由法制建设转向执法、守法的监督和宣传普及,走向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轨道。

第五章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20世纪是一个变幻万千、充满神奇的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纪,世界巨大的变化,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引起的。生存于这个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以各自的文明,相互借鉴、吸收、渗透,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纪的辉煌。

要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把自己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内,封闭必然导致落后、挨打。

总结了中国历史的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经验,邓小平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而提出的,并被确立为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与改革思想作为一个统一的战略思想,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从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地逐渐推进的进程,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高屹)

(未完待续)

(责编:赵亮、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