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中原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邓小平

2018年07月10日08:56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先后任中原局书记和扩大的中原局第一书记等职务,与刘伯承等率部挺进中原,开辟中原战场,领导中原人民解放战争,为中原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一、进军中原,中共中央建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原局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初,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194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8人组成中原局,邓小平为书记;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担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为了在新解放区开展地方工作,抽调和集训1000余名地方干部随军南下。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渡黄河,对国民党军从山东到陕北的“大哑铃形”阵势,实行中央突破。在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召集各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阐述战略方针。邓小平说:“现在,山东敌人聚集了六十个旅,四十五万人;陕北十五个旅十四万人。正像刘司令员讲的:敌人搞的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晋冀鲁豫战场是联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两个哑铃的‘把’,现在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和全国各个战场兄弟部队一道,在党中央的统一号令下,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说:“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敌人的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邓小平接着说:“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砍在敌人的要害部位。”刘伯承又说:“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我们不能低估。这就决定了我们野战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要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邓小平强调:“跃进大别山,解放中原,这是中央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为阵地,再来一个跃进,打过长江,解放全国。”

二、挺进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刘伯承、邓小平等:“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8月7日,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就此拉开。8月31日,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部到达河南省光山县。邓小平指出:“我们已到了大别山,完成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步,把蒋介石逼退了一条线,从黄河逼到长江。”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对国民党统治形成直接威胁,国民党调集约20万人围困大别山区,斗争极端艰苦,有的同志对建立大别山根据地信心不足。为此,邓小平在河南省光山县王大湾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他指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任务。党中央对我们这次行动的意义,做了充分的估计。现在我们不但保存和进一步巩固了原有解放区的基本区域,而且把战争引向蒋管区,迫使蒋介石把战线由黄河移到长江。我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蒋介石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同志们想想,党中央这步棋下得多么英明,多么有远见。可是我们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艰苦,看不到全国战局这种新变化,个别人甚至产生右倾情绪和违法乱纪现象,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同逐渐进入中原战场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赓集团布成“品”字形阵势,牵制和吸引了敌军南线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的兵力,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

三、逐鹿中原,邓小平任扩大的中原局第一书记

1948年4月,刘邓大军从大别山区出来,进入河南中西部地区。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局,邓小平任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邓子恢任第三书记;成立中原军区,刘邓野战军及陈赓集团改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陈毅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任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邓小平向毛泽东报告:“整个中原有四千五百万人口,现为我控制者约两千万。”“大别山斗争仍极艰苦,但是我们确实已站住了脚。”“今年麦子普遍好。夏征工作做好,就可以争取财粮供应的主动地位。”同时,邓小平、刘伯承率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总部进驻河南宝丰,指挥中原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5月,邓小平与刘伯承指挥部队发起宛西战役和宛东战役,歼敌2万余人、地方武装1.2万余人,占领9座县城,解放南阳大片地区。7月,邓小平与刘伯承指挥部队发起襄樊战役,歼敌2万余人,活捉守敌司令官康泽。

在中原战场上,邓小平发表了《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等讲话和指示,从中原实际情况出发,对整党、土改和工商业政策等问题,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受到中共中央充分肯定。1948年6月6日,邓小平为中原局起草的“六六指示”,深刻分析中原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中所犯“急性病”的严重教训,尤其对大别山地区的土地改革提出尖锐批评。并要求:为了改正错误,有效地团结一切社会力量,更早地完成解放中原的任务,全区应即停止分土地,停止打土豪分浮财,停止乱没收,禁止一切破坏,禁止乱打人、乱捉人等等现象。毛泽东认为:“中原局指示可以发给中原以外各中央局、分局、前委……有了中原局这个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发这类文件了。”

四、战略决战,邓小平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1948年10月18日,邓小平、刘伯承下达郑州战役基本命令。经激战,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黄河铁桥会师,解放郑州。接着,开封守敌弃城离去。随后,中原局、中原军区在郑州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作淮海战役战前动员报告。

1948年10月下旬,邓小平与陈毅率中原野战军乘势东进,31日进驻河南柘城县,在此期间讨论了淮海战役统一指挥等问题。11月初,邓小平与陈毅到周围几个县检查工作,向豫皖苏区第三分区传达关于淮海战役的部署。豫皖苏分局组建支前指挥部,在豫东永城设立总兵站,相继解放豫东商丘县、虞城县。19日,邓小平电示中原野战军在河南商丘建立中原军区总兵站,负责转运或分运军用物资,以保证淮海战役需要。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淮海战役。毛泽东致电华东、中原等党政军负责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回忆说:“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用毛主席的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经过中原地区和华东地区党政军民共同努力,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五、部署渡江,邓小平主持总前委、中原局会议

1948年12月12日,毛泽东致电淮海战役总前委:“黄维歼灭后,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邱(清泉)、李(弥)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邓小平主持召开淮海战役总前委全体会议,予以贯彻落实。鉴于全歼杜聿明集团已经不成问题,主要研究了淮海战役后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的渡江作战问题和部队整编方案。

1949年2月,邓小平主持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商丘召开渡江作战会议,中原局负责同志参加,讨论中央“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研究渡江作战的时间、部署、加强军队教育及后勤准备等问题。会议决定:坚决响应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准备“五万三千干部、二百万军队过江”;建议“安徽省委必须立即建立”;建议“东北野战军即以三个军约二十万人迅速南下,于3月底进至武汉附近,牵制白崇禧。”会后,淮海战役总前委向中共中央上报《关于渡江作战方案和准备工作意见的报告》。同时,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接着,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占领南京、横扫江南。南京解放,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薛庆超)

(摘自《河南日报》)

(责编:赵亮、李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