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伟业垂千古 风范存中华

2018年07月03日08:37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讲话,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同志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近日拜读《邓小平传(1904-1974)》,体会愈益深刻。

  一部根据翔实可靠的资料写出的信史

  这是国内第一部经中央批准出版的邓小平传记,虽不是全传,但清晰地勾勒了主人公70年(从邓小平的少年时代讲到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而后又于1974年复出工作)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正如本书主编杨胜群所说,邓小平人生、事业的高峰无疑是他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如果没有他的前70年,也就没有他在新时期的20多年。特别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他后来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前提。我们要真正了解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要了解他的一生。前70年也可以说是他走向人生事业高峰的跋涉和铺垫,漫长了些,古今中外也许罕见,但这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传(1904-1974)》分2卷38章,105万字,历时8年完成,可以说是一项“浩瀚工程”。该书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依据大量内部档案材料撰写的邓小平传记。其依据主要包括中央档案馆和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没有公开发表过的邓小平的讲话、谈话记录和批示、电报、书信等文稿;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和有关会议记录;有关人士的回忆录或对他们的采访记录等。此外,该书的撰写人员还专程走访了俄罗斯和法国等地的档案馆,寻访了邓小平当年的足迹。该书副主编刘金田举例说,为研究邓小平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涯,撰写人员曾走访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发现了当年警察局跟踪邓小平的记录。在邓小平劳动过的法国工厂遗址,还发现了他的工卡。在俄罗斯的政治历史档案馆,撰写人员查阅了1926年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期间的登记表、自传,以及每周的党小组活动登记表。正如该书后记所言,“力图根据翔实可靠的资料写出信史”。

  一部线索清晰、主题明了的党史国史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采访毛泽东个人经历时,曾有这样一个体会:毛泽东的叙述,开始越出“个人历史”的范畴,并且以某种方式不知不觉地把个人历史融于一个伟大运动的历程之中,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保持着主导作用,但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观察家的客观记载了,而这个观察家所关心的,是作为历史的人类集体命运的转变。斯诺的这个体会,比较真切地传达出毛泽东和中共党史的关系,以及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回忆“我”和“我们”、个人和历史关系的情况。把斯诺的体会套用到《邓小平传(1904-1974)》上,这本传记也遵循了这个原则。传记没有把邓小平作为一个孤立的伟大人物来叙述,而是通过他和历史的互动,展示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生动而曲折的历程。

  诸如,可以从1919年邓小平在四川广安参加游行、集会、宣传、罢课和抵制日货等活动,看出五四运动前后的现实气氛;从1927-1929年邓小平在党中央机关工作,看出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真实图景;从1933年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遭遇(因所谓的“江西罗明路线”,邓小平受到撤销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和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看出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从1935年作为党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参加遵义会议,看出党和红军的命运处在怎样的生死存亡关头……顺此下去,我们还可以理出很多,一直到1974年邓小平复出工作。把这些连接起来,读《邓小平传(1904-1974)》,我们实际上读到的是一部线索清晰、主题明了的党史国史。

  一部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伟人奋斗史

  邓小平是一个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确定了。据《邓小平传(1904-1974)》披露,1920年邓小平16岁时去法国,本来是想勤工俭学的,但是他做工所得连糊口都困难,“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的初衷变成了泡影。在法国南部克鲁梭的施奈德钢铁厂,做20多天的苦工,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还倒赔了100多法郎。邓小平对工人阶级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有了深切感受,进而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融入了他的生命。邓小平后来对子女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作为一个百折不挠的共产党员,邓小平多次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险恶的环境中作秘密工作,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生命。有一次,邓小平去和罗亦农接头,办完事,他刚从后门出去,前门巡捕就进来了,罗亦农被捕,之间只有差不多一分钟的时间。勇于担当,是伟人共同的精神品格,这点在邓小平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1929年,年仅25岁的邓小平勇挑重担、独当一面,去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了红七军。

  千里跃进大别山,关系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和党中央在陕北的安危。10万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刘邓部队兵分两路,邓小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指挥10个旅的部队同国民党军队33个旅共80个团的兵力作战。他致电中央军委表示“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有利于兄弟部队在其他地区作战,“对全局极有利”。淮海战役时,毛泽东对邓小平说:“我把指挥权交给你了。”作为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动员会议上说:“要消灭敌人,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即使这一仗中原野战军拼光了也值得!”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担当啊!

  邓小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在敢于承担失误的责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接连发生错误,包括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后来,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曾多次作过自我批评,他说:“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

  一部归真返璞、热爱生活的普通百姓史

  《邓小平传(1904-1974)》既揭示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又反映了他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该传记花了一定的笔墨去追寻邓小平的个人情感历程,包括他早年赴法勤工俭学前后与家人的关系,先后三次婚恋,家里添丁增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的家庭生活等。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权力。比如,1952年,当得知爸爸从西南调到中央工作后,邓小平的二女儿邓楠想到在重庆别人都叫爸爸“首长”,便好奇地问爸爸到北京后是什么“长”。邓小平回答是“脚掌”。

  这部传记用一个整章描写了邓小平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做工的谪居生活,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返璞归真”的邓小平。为了不让身体不好的妻子劳累,他默默地把重一点的家务活(劈柴、砸煤、拖地板等)都承担了起来。为了省钱,他不再抽好一点的烟、喝好一点的茶,甚至吃馊了的饭菜。他像普通父亲一样,过年过节盼着子女回家,把家人的团聚作为精神上的慰藉。特别是面对因他而受到牵连,饱受磨难、身体瘫痪的儿子邓朴方,邓小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一个父亲内心的痛苦,每天从工厂回来,他都要帮助邓朴方翻身、擦澡、换洗衣服,给他端饭、送水……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一生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龚高健)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编:赵亮、李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