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2年9月召开党的十二大起,我们党和国家在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后,开始进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阶段,改革开放也全面展开。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就是:把党和国家、人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中心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的表述,进一步概括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中心任务、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984年6月,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篇著名谈话中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完全清醒。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985年4月15日,他会见外宾时又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他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看作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10月23日,他又讲:“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从上述邓小平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把我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实现“四化”目标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联系,说明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到了1987年,邓小平对建国后,特别是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0年的历史经验,作了更加集中高度的概括。他讲:“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他在《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这篇谈话中,把这个问题提到更加尖锐的程度。他说:“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重要谈话中,又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相联系,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认识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含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坚持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解决国内国际各种复杂矛盾的基础。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制度是否稳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只有不懈地努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具有吸引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坚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邓小平多次讲,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里讲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坚持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社会主义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能够创造比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也要看到这是一个发展过程,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不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第四,坚持发展生产力,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理想,是消灭“三大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它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有邓小平、陈云的支持,万里心里有了底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业被纳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这种体制压抑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此,原安徽省凤阳县委书记王昌太说:“并不是中国农民不勤劳,生产不出来粮食。也不是中国农民没有创造性,找不到多生产粮食的道路,不是这个问题。”根本问题在“解放以后的30多年间有两个禁区没有被冲破,第一个禁区就是一个包字,一讲到包字,那就害怕,包字就是跟社会主义相对抗的资本主义道路,包字就是对阶级斗争的否定。另一个禁区,就是所有制,所有制一大二公,越公越好,越大越好。”
实际上,中国高层、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高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