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0月19日,巨大的邮轮“鸯特莱蓬”缓缓驶进马赛港,甲板上挤满了年轻的“中国脸庞”。一战后这个法国最繁忙、曾唱响过《马赛曲》的古老港口,当时并没有过多地留意他们。然而,就在人群中,有位小个子,他将成为未来中国的领袖。那一年,他只有16岁。他就是邓小平。
2004年7月,记者踏着伟人的足迹,站在马赛旧港的岸边。就在这里,小平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开始了他的勤工俭学,开始了他的吃苦磨砺,开始了他的革命选择,走上了他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小平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是在法国小城孟达尼。
孟达尼很小,小到居民不足两万人,穿城不过十分钟。
但就在那里,小平选择了革命的思想,加入了革命的组织,完成了从进步青年到革命战士的转变。
小平在这做胶鞋
从巴黎到孟达尼,记者乘火车走了一个多小时,窗外满是法国农村的美丽风光。1922年的2月,年轻的小平沿着同样的铁轨南下,他的心情却不轻松。到法国已近一年半,带来的钱早已用完,学习时断时续,短暂的几次打工被残酷剥削,繁重的体力活使他不堪重负。小平自己说,“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之所以选择孟达尼,原因只是这里有工做,生活费相对巴黎便宜些。
在孟达尼法中友协王培文会长的帮助下,记者找到哈金森橡胶厂。王培文告诉记者:当年小平就在这里当制鞋工,大名“邓希贤”。走进两层高、70来米长、两边是圆尖顶钟楼的老厂房,记者看到,小平工作过的胶鞋车间如今已成了仓库。这间据说出自埃菲尔铁塔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之手的车间,如今少有人走动。当年,这里可是站满了工人,飞快而不停歇地制作着防雨套鞋,“邓希贤”一天的所得只十几法郎,甚是低廉。
“当时,小平他们就住在这里。”记者看到,在厂房的背部,隔着一座高大的废弃烟囱,是一片停车的空地,那就是当年橡胶厂搭建工棚处,专
门给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住的。简陋是不难想见的,可倒也算有了个聚会的地方,同期留法的郑超麟曾回忆说,热闹中“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十八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
深受“已觉悟分子的宣传”
哈金森的工棚,对于小平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就在这个工棚里,小平认识了比他年长的王若飞。1919年来到法国的王若飞,当时已经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王若飞对小平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走出工棚,小平在孟达尼遇到的是更多的革命思想熏陶。王培文告诉记者:当时孟达尼是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比较集中的地区,蔡和森、李富春、李维汉、向警予、蔡畅都在这里读书或者做工。早在1920年,蔡和森在此成立了“工学世界社”,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孟达尼市中心的街心公园里,记者看见一处中国园林风光的池塘竹林,王培文说,当年蔡和森和他妹妹蔡畅常与学生在此集会,讨论革命。毛毛曾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写道:“父亲与蔡和森在法时并不熟识,但他与蔡畅相当熟悉。”蔡畅之女李特特回忆说,邓小平还是蔡畅和李富春的证婚人。可见,当时小平和留法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走得很近,受其革命影响是必然的。
1922年的盛夏,在孟达尼,小平做出抉择,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少共最早也是最年轻的成员。正如小平自己所说,“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虽略有感觉,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点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知识,一方面又受了已觉悟分子的宣传,同时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于是加入了团的组织。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小平从此坚定自己的选择,七十多年不动摇。
小平难忘孟达尼
这次采访,记者有幸寻到了孟达尼前市长努布拉先生,1982年他随法国市长代表团访华,受
到小平特别接见。“邓先生对我说,感谢孟达尼和夏洛特(哈金森橡胶厂所在的小镇),他怀念在那里度过的时光。”努布拉先生告诉记者,“这还是我第一次和中国记者分享这段往事。”
时隔多年,努布拉记忆犹新。“当时法国代表团由7座城市的市长组成,人家都是里昂、南特、奥尔良、勒芒那样的大城市,唯独孟达尼是一座只有两万人的小城。”飞机上,努布拉被其他市长追问,小小的孟达尼何以得到中国的邀请?“我没说什么,只是心里隐隐猜到,这很可能和邓先生曾在孟达尼生活有关。”
抵达北京机场,努布拉心头一暖,接待厅的横梁上按常规悬挂着“向法国市长代表团致敬”的大横幅,可它下面竟然又挂了这样一条小横幅,上书“热烈欢迎孟达尼市市长”。更让努布拉心暖的是,入住北京饭店不到半个小时,就有人来邀请,说邓小平同志要见他。“这是我实在没想到的。当时北京正在召开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邓先生居然要在百忙中抽空接见我这个法国小市的市长!”努布拉告诉记者:会见地点就在人民大会堂,一个小客厅里。小平没有说法文,而是用了翻译,“但我感觉,他显然能听懂我说的话。”
“邓先生回忆了在孟达尼的三件趣事。”一是,他当时骑自行车,被警察开了罚单,原因是车尾灯掉了,没有及时更换;二是,他在孟达尼学会了跳华尔兹舞。“邓先生说出了他们经常跳舞的咖啡馆的名字,后来我派人去寻访,那栋建筑还在。”三是,小平回忆说他工作的胶鞋车间有1200多人,车间主任是一位叫“玫瑰”的夫人,是名是姓,就记不清了,只记得她两个眼珠的颜色不一样。“在法文里,Rose既是玫瑰,也可作人名,后来我找到了‘玫瑰’夫人的孙子,他证实了邓先生的回忆。”
“邓先生兴致很高,谈兴很浓。只可惜,当初我光顾听邓先生说话,没想着和他合张影,这竟成了我的终生遗憾。”
铁轨伸向远方。记者走上孟达尼的火车站台,就是在这里,1923年3月,小平向孟达尼挥手作别。完成人生重大抉择的他,又要出发了,满怀豪情,充满斗志——向着巴黎,向着祖国,向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出发!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