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既要率先脱贫,又要防止返贫

——“摘帽后”广安区这样打好“保卫战”

2018年04月17日08:43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去年10月27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批准广安区等5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国家级贫困县广安区正式通过“国考”评估,摘掉“穷帽”!

作为全市率先“摘帽”的区市县之一,2014年至今,全区累计减贫1.4万余户4.5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6%,高标准、高质量通过省级考核和国家第三方评估,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区)。

但对于广安区委区政府而言,扶贫工作还没有结束。“摘了帽,脱了贫,这只是第一步,脱贫攻坚必须常态长效、久久为功。”广安主要负责人坦言,“我们更要持续发力,切实提升脱贫成效,让老百姓心里踏实。”

创新:建立“374”工作方法,保证脱贫政策的延续性

在广安区扶贫和移民局局长杜强看来,“国考”成绩过关,这只是广安区脱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胜利,绝不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终点。

事实上,广安区虽然去年10月退出国贫县序列,但对于脱贫攻坚工作仍旧没有丝毫懈怠。“摘帽”后工作怎么搞?如何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怎样才能切实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效?成为广安区扶贫移民局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

去年底,广安区创新出台“374”工作法,要求各相关单位以工作方法为指导,常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3”即“三聚焦”。将工作目标由“摘帽”前更多的关注贫困户转变为聚焦所有农户,全覆盖开展帮扶救助;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聚焦贫困现象,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全面消除贫困现象;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聚焦全面小康,全域推进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

“7”即“七对标”,对标持续增收、住房安全、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安全饮水、基础设施、文明提升全覆盖工作,全域排查整改,补齐工作短板,多渠道提升脱贫实效。

“4”即“四不减”。按照扶贫政策不减、资金投入不减、帮扶力度不减、考核力度不减的原则,健全长效机制,保障工作高效推进。

“‘374’工作方法是结合广安区实际情况,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三有’‘四个好’相关要求以及‘十个一’工作标准建立的。”杜强告诉记者,“摘帽”后围绕“374”工作方法,能够保持脱贫政策的延续性,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

追踪:瞄准脱贫户,全面监测防止返贫

一年前,广安区白马乡白马村特困户李树满脱了贫。对此,她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戴了多年的“贫困户”帽子终于摘下来了;担心的是,摘帽了,政府还会管吗?丈夫去世,儿子残疾,如果没有持续性收入,说不定还会返贫。

李树满所担心的,正是广安区委区政府所关注的。杜强告诉记者,“对于脱贫户来说,绝对不是脱了贫就万事大吉,特别是刚刚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一发生变故就有可能退回贫困线下,只有定期追踪,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才能随机应变,及时施策帮扶。”

为此,广安区针对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开展动态监测工作,要求各村负责本辖区脱贫户的返贫情况管理,实时监测脱贫户生产生活动态。

对于刚刚脱贫的群众来说,学费和医药费是最沉重的两大负担,也是导致返贫的重要因素。开展动态监测工作,也将因学因病导致返贫作为重要指标,脱贫户一旦出现家庭成员患重疾导致家庭负债较重、子女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导致家庭负债较重、因残因病等原因造成家庭完全丧失劳动力或主要劳动力、发生灾害后导致家庭负担较重四种情况,立即触发返贫预警信号,村“两委”及时上报乡镇,乡镇和村干部汇同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进行入户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帮扶措施。

李树满家正是因为儿子残疾,导致家里劳动力不足而触发了返贫预警信号。经过帮扶单位、乡镇、村委会等多方讨论,为李树满制定了解决方案,将她安排到村里柠檬产业龙头企业农丰农业公司工作,每月有1500多元的工资收入。

“我今年60多岁了,能在家门口挣到一份长期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儿子,我很满意!”现在,李树满家后续帮扶仍旧受到白马村“两委”的关注,脱贫路上李树满不再有后顾之忧。

“造血”:脱贫“药方”精准,让贫困户“跨”过贫困线

尽管全域摘帽,但在广安区,仍有3000余名贫困群众、20多个贫困村今年才能脱贫,如何做好脱贫工作?广安区针对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顺利“跨”过贫困线。

3月27日,记者在广安区龙安乡民主村修路现场看到,不仅施工人员干得热火朝天,村民的参与度也极高。“吃够了不通公路的苦,路通了脱贫就有希望了。”正在工地上义务劳动的村民张友成告诉记者。

民主村地理位置偏僻,由于长期不通公路,村民依靠传统种植业为生,久而久之,民主村成为龙安乡最贫困的村。

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相关部门经过调查、走访,为民主村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修路成为民主村脱贫的第一步。

2014年至今,民主村共修路6.2公里,今年3月,村里所有的通组公路完工后,民主村村民户户通公路的愿望就能实现。

不仅通了路,再过一段时间,村里的产业也将发展起来。“我们争取到资金,发动村民种植沃柑。”民主村第一书记丁伶俐告诉记者,该村在2015年引进业主种植沃柑后,错峰上市效益良好,因此便发动村民种植,“村民在基地打工学会了种植技术,我们也和业主约定,沃柑上市时由他们帮忙销售。”丁伶俐告诉记者,有技术、不愁销路,老百姓种植沃柑信心满满。

挥锄、松土、除草……民主村贫困户李足元最近几天有点忙,“我想这两天天气好把院子周围的土地整理出来,过几天沃柑树苗来了就尽快栽种。”李足元告诉记者,他准备果蔬间种,在沃柑管护期,种植时令蔬菜再运到城里去卖。“路通了,产业发展了,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李足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本报记者 徐瑜)

(责编:秦晶、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