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关心河南建设发展

2018年03月06日08:59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仍然惦念着河南人民,关心着河南的工作。

1958年3月24日至4月8日,全国第四次教育行政会议在北京召开,目的是反右倾保守思想,促进教育事业“大跃进”。4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接见了会议的部分代表,听取了会议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当时河南省委提出“十年规划一年完成”“一年普及中小学教育,一年实现无文盲省”的口号,邓小平听到后非常耐心地说:河南提一年普及可以,迟一年两年也不是不光荣。不提也不叫不光荣。指标提出了,就要从各方面想措施,积极努力,使其实现。没有实现也不要紧,得出教训,以后稳妥一些就是了。只要方向是对的,心是热的,措施是积极的,少提两年也没有关系,慢一些不算机会主义。江苏没有提也许更好些。不要鼓励指标,而要强调措施。在“大跃进”的岁月里,邓小平这一谈话,表现出他对形势的分析是那样清醒、冷静,对下级在政治上又是那样的爱护,循循善诱地引导和教育,使在场的河南代表很受启发。

1960年2月17日至18日,邓小平来到郑州,先后视察了郑州纺织机械厂、郑州国棉四厂等地。所到之处,邓小平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他边看边询问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次视察活动中,显现出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深入研究和认识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在视察管城区时,他关切地询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无业人员安置情况,他说:我们打倒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人民翻了身,这仅仅是第一步,现在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尽快地富起来,要多想富起来的办法。我国人多地广,不能光靠国家,你们要多想想办法。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寻求如何发展经济的办法,尤其是城市。

在视察中,邓小平非常注意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当他看到红旗人民公社电机厂自己生产的电机放在厂房门口时高兴地说:“不简单,真不简单!过去这是外国人搞的,现在我们这样的小厂也可以搞。”邓小平到郑州纺织机械厂参观了厂里自己发明制造的洗碗机、切菜机、饺子机、面条机、馒头机后,很高兴,并赞赏和鼓励他们在机械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北郊人民公社,邓小平参观了公社农具展览室后,又参观了公社的土铁路、运输列车和拖拉机站。在参观中,看到了生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生产水平还很低。当他看到红旗人民公社的化工厂生产硝的工艺流程、设备还很落后时,关切地告诉他们:“要请专家来,要派人去学习先进技术……”“不能让它永远土下去。”

在视察管城区红旗人民公社和北郊人民公社时,邓小平还询问了公社的公共食堂问题,了解群众是否自愿参加食堂,有没有不参加的情况。红旗人民公社负责人苏丙炎说:“经过我们动员,大部分人愿意参加,有30%的人不愿参加。”邓小平听后说:“说实话好啊!”“社员到食堂吃饭要靠自愿,如果过一段时间人家认为我们办得不好,要允许人家退出,如果办得好,赶也赶不走。”在视察两个公社时,还看到新建设的厂房和办公大楼,邓小平就问这些建筑材料和资金哪里来的。公社的同志说,贷了部分款,木料、砖瓦都是从群众那里筹集的。邓小平听了后立即说:“要记清账,不要记糊涂账,到一定时候要还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他还告诉公社的同志说:搞生产,做计划,要考虑群众的意见,要符合当地的实际。积累和分配问题要妥善解决,既要不断扩大再生产,又要安排好群众生活。

1961年的春节刚过,邓小平便外出视察工作。3月1日途经郑州,在火车站停留时,听取河南省领导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当时的河南是“三年困难时期”的重灾区,省委为恢复和发展生产,领导群众渡过灾荒,正在开展整风整社。针对河南的情况,邓小平说,战胜困难的关键在于调动积极性,一个是干部的积极性,一个是群众的积极性。整社中退赔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类社要整,一二类社也要整。一二类社是大多数,要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对于干部的处理,宁肯不及,不要过,不要随便戴帽子。批判后,重要的问题是鼓气,不要灰溜溜的。要多种蔬菜,多养猪,搞好群众生活。在谈到工业生产管理时,他说要派干部加强领导,把原来的好制度恢复起来。不立不破,多立少破,一步步地搞,既要坚持不断革命论,又要坚持革命阶段论。要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认真搞好奖励,井下工人的奖励可以高于井上的。工厂的标准是产品质量好,这是工厂好坏的集中表现。

会见后,邓小平自郑州乘火车西去,在三门峡火车站下车,来到了三门峡市。3月2日上午,视察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看望了施工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当时大坝已经浇筑到设计标高353米,但还没有竣工。邓小平登上坝顶,看着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内心充满了喜悦。当他听到水库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已有自己的专家,没有因为苏联专家的撤走而影响工作后,高兴得不住地点头。接着他询问蓄水后的情况,给在场的人员提示了认识改造黄河的艰难性、复杂性。经1961年第一个汛期的实践,证明“蓄水拦沙”方案的不周,使渭水两岸农田被淹和盐碱化扩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亲赴陕西考察,并找来他的老部下王化云同志(治黄负责人之一)了解情况,讨论方案,改“蓄水拦沙”为“滞洪排沙”。1964年4月17日,邓小平又亲赴三门峡视察,回京后指示水电部加快三门峡工程改建的速度,周恩来总理1964年12月主持召开治黄会议,他积极协助解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问题。增建工程于1965年动工,1969年竣工。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他以世纪伟人的目光,又抓住了科技教育问题,自告奋勇地向中央表示要求分管这方面的工作。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首先启动了。1978年的春天称为“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重灾区的河南,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得不到很好地贯彻,引起了郑州大学广大师生的强烈不满。1978年6月11日,郑州大学一名教师向国家教育部写信,反映该校核心领导组抵触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邓小平阅后,立即指示:“请河南省委了解和处理。不放手发动群众,不揭批,不整顿领导班子,任何单位都不可能搞好。”这个指示给予郑州大学师生很大鼓舞和支持,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郑州大学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揭批查,批判了“左”的思想,清查了派性头头,组建了学校新的领导班子。

1980年,农村改革大潮已在中原大地涌动的时候,邓小平又一次来到了河南。在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第二书记胡立教陪同下,从湖北省第二汽车制造厂乘火车于7月23日晨到达郑州。在火车上,邓小平对段君毅、胡立教说,这次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村如何实现小康,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

上午,在省委第二招待所,邓小平接见了省委常委,听取了段君毅、胡立教、刘杰等同志对河南工作的简略汇报后,又作了重要指示。他说,农村要发展,要注意两点,一是政策要正确,群众赞成联产责任制,政策威力大,有了正确的农村政策,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山区应是最富的,面积大,人少。在大山区的政策要分散一些,许多东西可以包给他,搞不好罚,超产的归他。二是科学种田,要抓种子,优良品种,要搞好种子公司,繁育良种。农民收入增加了,有了钱就要盖房子,建材工业大有发展前途,只搞砖瓦不行,要搞现代的、轻型的。农村发展沼气要列入计划,使用沼气可以节约能源、节约时间,清洁卫生,减少疾病,秸秆还田,提高肥效。当谈到机械工业时,邓小平说,进入市场,市场就要竞争、比较,落后的机器就应淘汰。淘汰落后的,就是节约,才有利于提高。要规定在什么标准以下就应该淘汰,否则就是保护落后的政策。对于提拔青年干部问题,他说,这次出来看看,多的是人才。好在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的面目都分清楚了,标准就是不是“四人帮”帮派思想体系的人。提拔青年干部,光靠推荐不行,要下去发现人才。现在取消干部终身制是个大问题,比如,当第一书记是终身制,谁还敢提意见,中国封建主义很厉害。这个制度不解决,就要推向反面。制度往往把人推向反面。干部要考核,两年一考核,不称职就下来。厂长的工资待遇要提高。教授不一定比校长地位低。

为进一步沟通南北的往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河南省筹集资金修建了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建设者们发挥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从1984年7月动工,到1986年9月提前建成通车,全长5549.9米,是当时世界上公路长桥之一。为激励河南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再展雄姿,邓小平题写了桥名:“郑州黄河公路大桥。”

邓小平为党为人民工作、战斗了一生,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杰出的领导人。河南这块中原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的教导和关怀将永远留在河南人民心中,成为鼓舞河南人民前进的力量。(李长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编:秦晶、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