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刘华清在刘邓大军麾下战斗

2018年02月01日09:22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38年初,为打掉日军的嚣张气焰,第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接连打了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等多次伏击战。战斗频繁,对上对下电报量大,刘华清作为一二九师兼职的机要科长,除电报收发管理外,有时还要起草电文,几乎时时不离首长左右。

4月,为了打退日军的“九路围攻”,刘伯承率一二九师主力移师辽县以南的西井和南北委泉、源泉一带;邓小平则暂留在辽县师后方指挥所,做组织群众、整顿游击队和地方武装的工作。这段时间,邓小平非常忙。因此,邓小平把刘华清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一些地方工作落实情况不明,他派刘华清去检查;重要会议有人缺席,让刘华清代表他去传达文件、指示,部署工作;有时几个会议时间冲突了,邓小平则让刘华清代表他出席会议,发表讲话。邓小平信任、放手,刘华清也一丝不苟、勇于负责,彼此配合得非常默契。

随着战斗的胜利,抗日根据地逐步拓展,老部队日益壮大,新部队也不断组建,师司令部的老科长们陆续都被派到部队任职,刘华清也产生了去部队带兵、到第一线打仗的念头。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上,刘华清谈了自己的想法。邓小平不留余地地答复他:“你现在还不能离开机关。”至于原因,邓小平说,一是当秘书主任、机要科长的,知道许多高级机密,不能马上离开领导机关;二是师政治部有许多人也派出去了,那里急需要人,准备安排你去政治部工作。刘华清无话可说,痛快地表示服从组织决定。

1938年7月,刘华清由一二九师司令部调至政治部,任宣传科长,代理部长。

为及时传达贯彻军委、总部指示精神,统一官兵的思想、意志,一二九师政治部创办了一个油印的内部刊物,名叫《抗日战场》。刊名是刘伯承亲自起的。由刘华清牵头,在政治部选了几个人负责编辑、刻印和分发。刘华清上过三年多私塾,在新学堂念了几个月,这在师机关已经算是文化人了;参加刊物编辑工作的其他几个人,水平也差不多,所以编稿、刻印,大家都很吃力。而刊物,不管是内容还是版面,难免粗疏。邓小平、刘伯承对《抗日战场》很重视,每期都看,很认真地提意见,指导编写稿件、刻板、印刷。他们还常在上面发表文章,讲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抗战形势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刘华清也在上面发过文章。特别是每次检查部队工作后写的情况总结,基本上都在《抗日战场》上摘登。

作为宣传科长,刘华清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半月至一个月左右要写一份“讲话材料”,讲形势、讲任务、讲政策,以及各方面的注意事项,供连队指导员讲课和早晚点名使用。这种“讲话材料”要经邓小平审查签发方可付印。经常写,情况熟,格式相对固定,刘华清写起来快。有时邓小平看一遍就签发了;有时主要内容没讲到或重点不突出,邓小平就指出问题,由刘华清修改;有时邓小平还亲自动手改,甚至重新写。这种讲话材料,也在《抗日战场》上刊登。此外,作为正规文件和上级刊物的补充,党中央、毛主席的讲话、指示,军委、总部有些文件、宣传提纲,有时也要通过《抗日战场》刊登,为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工作提供参考。所以,不管是在机关还是部队,《抗日战场》都很受欢迎。写稿子、编稿子的过程,也是刊物编辑人员自身学习提高的过程。若干年后,刘华清还多次讲到,师首长,特别是邓小平政委手把手教写稿子,指导编《抗日战场》的这段时间,是他理论水平、写作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1938年12月7日,第一二九师机关和直属队移驻涉县赤岸村。翌日,刘华清接到通知,去北方局党校学习。

早在1938年春,第一期开学时,刘华清曾要求去学习,因当时机关干部变动大,师首长没有同意。接到第二期调学的通知,邓小平首先想到了他。

参加党校第二期学习的100多名学员,大都是八路军的旅、团级干部。彼此间,有在战场上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有闻名已久的新交,大家聚在一起学习都非常兴奋。一下子结识这么多声名赫赫的战友,刘华清自然也很高兴。1939年4月底,第二期学习结束,学员们均很快离校返回部队,但刘华清被留下来。由于其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北方局党校经与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商定,将刘华清留下来任校党总支书记,主持举办第三期学习班,做集训组织领导工作。

党校第三期于1939年5月开学。这一期扩大了招生人数,有200多人。作为党校总支书记,刘华清要担负从行政管理到各科教学的全面领导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刘华清首先抓了党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同时,总结前两期的经验,健全完善了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军事训练等各项制度。考虑到学员文化水平差距较大,实行打破条块界限,按学员文化程度合理编组,使学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由于措施得力、办法灵活,第三期集训班搞得很有特色,军地干部团结,上下关系融洽,学员成绩也普遍较好。北方局的同志对此次集训非常满意,要求刘华清“认真总结一下”,并向八路军总部、第一二九师再次提出,希望刘华清能留下来,继续在党校工作一段。北方局征求刘华清的意见,他婉言谢绝。第一二九师态度也非常明确:刘华清要赶快回部队,另有安排。

9月初,学员毕业前,刘华清突击写出了《北方局党校工作的几点经验教训》一文。之后,他便回到第一二九师机关。当月,他即被任命为师供给部政治部主任。

刘华清不愿意留在北方局党校,原是希望能到前线部队带兵打仗,没想到却要自己做后勤工作,他实在心有不甘。然而,到职工作一段后,他才理解了师首长的良苦用心。

1940年6月,第一二九师根据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把边区纵队供给部合并到师供给部,使师供给部在生产、筹措物资的质量、数量,以及保障、供给水平方面都大幅提高。在同年秋进行的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中,供给保障任务完成出色,受到部队普遍欢迎和师首长的好评。

百团大战后,八路军部队有了较大发展。1938年春成立的冀南军区,由初始以地方部队为主,发展到辖有5个军分区、14个主力团。根据地也扩展到西连太行、东临山东、南接豫北、北通冀中,约280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第一二九师原旅长、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任军区司令员,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原副主任、东进纵队政委宋任穷任军区政治委员,多名红军干部、战功卓著的将领在这里担任领导工作。但由于部队发展快,官兵中很大一部分是地方原先的游杂武装、社会青年转的,党组织不健全,部队组织纪律观念也较差。1940年11月底,一二九师党委、首长专门开会研究了这一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部分新入列的官兵对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缺乏认识,头脑中党的观念淡薄。下一步必须在这些部队集中抓一下政治建军教育,要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官兵党的观念,解决建立“党军”的问题。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会议研究决定,将刘华清调往冀南军区,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后任部长。

刘华清到任后,在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直接领导下,遵照邓小平关于要贯彻落实建设“党军”问题的指示,从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入手,抓了政治建军。在此基础上,开设政治课,有步骤地对部队进行传统作风、纪律、政策教育。与之相随,组织各军分区部队开展了创建模范党支部活动。随着这些工作和措施的落实,军区部队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官兵组织纪律观念显著增强。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到军区一些新组建的部队视察后很高兴,说“像人民军队、党的军队的样子了”。

1943年9月,刘华清作为政治骨干被选调参加了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学习。整风学习尚未结束,1944年6月初一天,刘华清接到上级通知,要他迅即到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此前,一二九师师部已与八路军前方总部合并),邓小平政委找他谈话。他立即向主持党校工作的杨献珍请假,骑上一匹马,星夜赶往八路军前方总部。

见到刘华清,邓小平很高兴。简单询问了北方局党校整风学习情况后,邓小平说:“这几年你的学习工作表现不错,进步很大。根据中央指示,冀南和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急需干部。现决定你去担任新军区组织部部长。你抓紧去报到,把工作抓起来。”接受任务,刘华清当即挥鞭上马,赶往冀鲁豫军区机关驻地范县报到。

1944年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处于最后斗争的前夜。形势发展使刘华清备受鼓舞,他再次向邓小平表达了希望到前线带兵打仗的愿望。1945年元旦后,组织上满足了他的要求,调任他为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政委。当年10月下旬,部队整编后,他被调任为第二纵队第六旅政委。

此后,从对日军最后一击,直至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刘华清都率部拼杀在战斗第一线。刘华清与邓小平再没有面对面直接的工作接触,有的只是一次次军事会议上的匆匆见面,简短的嘱托、问候。但是,邓小平密切关注着刘华清的成长进步。

1949年春,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全军统一整编,刘邓大军(即原第一二九师,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华清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他与邓小平再度相见,已是1949年9月,全国解放大局既定,新中国诞生前夕了。(吴殿卿)

(摘自《党史博览》)

(责编:秦晶、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