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91)

2018年01月31日15:07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精减整编提高战斗力(2)

1980年,全军以大力精减机关、改革不合理的编制为重点,再一次进行精减整编,减少部队数量,提高战斗力。3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精减军队、提高战斗力的长篇讲话。这篇讲话不仅阐述了“消肿”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精减的方针原则,而且提出了军队体制的全面改革问题。他说,体制问题,实际上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消肿”,不改革不行。要求通过体制改革,建立起军队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完整的规章制度。

此时,邓小平已经从更深层次来考虑“消肿”问题。他已经把“消肿”同改革军队体制联系起来,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联系起来,同军队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联系起来。他的精减军队、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思想观点更加深刻了。

1982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部队精减整编要用革命的办法,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根据他的指示,中央军委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后,又对14个兵团级、114个军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分别改为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铁道兵合并到铁道部,国家基建工程兵撤销,全军总员额下降为423万人。

经过1975年到1982年的历次精减整编,我军“肿”的问题有所改观。但是,邓小平并没有满意,他认为军队的规模仍然偏大,特别是对高层领导机构的臃肿状态没有从根本上的改变,感到不满意。他在1982年9月中央军委下达的《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上批道:这是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方案,现在可以作为第一步实行,以后还得研究。

于是,1984年,邓小平作出了惊世之举:百万大裁军。

1985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是我军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会议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要求在两年内减少军队员额一百万;会议提出对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把军队工作由原来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真正转入相对和平建设的轨道。

这一年,中央军委所属的总参、总政、总后三总部机关人员分别减少了60%、30.4%、52%,处以上机构减少近1/6,原有11个军区精简合并为7个;军级以上单位减少31个,师团级单位撤销4054个;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各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干部战士退出现役;军队内部管理的76种干部职务改由战士担任,官兵比例降为1:3.3。上述行动的结果,使我军在精兵、装备、合成和效能上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体上完成了裁军百万的战略性行动,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的诚意和决心。

1987年,百万裁军行动胜利结束。

邓小平与“两个转变”

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现在看来,这两个变化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这两个重要的转变,是邓小平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透过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的差异,依据新时期国内任务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作出的。

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80年代以来邓小平通过冷静、客观地观察国际形势得出的基本结论。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种思想认识,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我们党对新的世界战争的预测历来十分重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一度曾对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估计过分严重,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此,在一段时期里,全国备战,全民皆兵,一切为了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

80年代前后,邓小平根据对世界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分析,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在1975年和1980年他曾先后多次指出,大仗五年打不起来。以后又说,大仗十年打不起来。他认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并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于邓小平的这一判断,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方针,从而适时地把全党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出:80年代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个任务,每天都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他说:八十年代无论对于国际国内,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代。国际上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当然,我们有信心,如果反对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

1984年9月27日和10月10日,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和现任总理科尔相继访华,邓小平分别会见了他们。在会见中,邓小平在谈到国际形势时,提到了科尔1974年访华和施密特1975年访华时双方在对战争问题的看法上的分歧。

科尔和施密特上世纪70年代访华时,邓小平作为副总理曾经会见过他们。在会谈中,当时中国曾坚持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但德国客人则表示了不同意见。毛泽东在会见施密特时曾说,他知道苏联要干什么,将要发动一场战争。而施密特则认为大的战争不可能发生。当时陪同会见的邓小平一言未发。

10年后,邓小平在会见这两位德国客人时旧话重提。邓小平说:“那时你们来访问,我们曾经谈到战争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他强调:“中国最不希望发生战争。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要争取和平的环境,就必须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他说:“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首先,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毁灭人类恐怕还办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乱七八糟就是了,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其次,苏美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同时,苏美两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武市红 高屹)(未完待续)

(责编:吴昊、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