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邓小平的生活很有规律,严格按自定的作息制度运行。通常,邓小平每天清晨8点起床,然后在庭院内散步半小时左右。院子外围约140米,他每天“定额”走上18圈方才“鸣金收兵”。每转一圈,他走的步数都是一定的,像在完成一件十分严肃的任务。他对待散步就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从不偷懒、不取巧、不抄近道。雨雪天不方便,他就在走廊里来回走动。有时,他还做几节自编的健身操,扩胸、伸腿、舒筋骨。这是晚年邓小平“动补”的主要方式。早餐多安排在8点半,多是喝些豆浆,吃些油条或馒头。上午,主要阅读国内外报刊新闻摘要,以及中央办公厅送来的简报与文件。
午餐安排在12点,和家人一起用餐,一大家十三四人分坐两桌。午餐通常是四菜一汤,其中两荤两素、一杯茅台或黄酒,他爱吃辣椒。午饭后,一般稍作休息。下午有时约牌友打桥牌。
晚餐在6点半,常常是一个汤和一碟炸花生、黄豆、杂果仁。吃饭时,爱了解子女的一些情况,但只听不作回答。晚饭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是要看的。晚10时许,结束一天的生活。
冷水浴不仅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它本身能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迅速适应能力,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心血管系统、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健身作用。邓小平爱洗冷水澡。当年转战大别山时期,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别人都穿着棉衣,他却敢于穿一条短裤,叫卫士端一大盆冰水,从背上淋下来,如此反复几次。但见一股股热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而邓小平却神情依旧。
正是由于长年冷水浴,邓小平体质增强了,不怕冷。冬天他也不穿毛裤,上身穿件毛衣,下身就穿两条裤子,在院子里散步时也不例外。医护人员问他:“首长,您冷不冷,要不要披件大衣?”他总是笑着摆摆手:“我没那个福气。”
从年轻时养成冷水浴的习惯,邓小平数十年如一日,使得自己体质明显增强,冬天不怕寒冷,夏天不畏炎热,使其意志也像钢铁般坚强,面对“文革”的风刀雪剑,他依然毫不畏惧,坚持斗争。
喝酒也可以说是邓小平的一种嗜好,他虽能喝,但从不贪杯。70年代初,他蒙难江西时,就喝当地最便宜的酒,有时夫妇俩自己酿米酒。他在1989年退休的当天,邓朴方深知父亲的喜好,提出送一瓶好酒给父亲。后来,医护人员出于对邓小平身体健康着想,提议他不喝、少喝白酒为好,邓小平欣然接受,进餐时一小杯,从不过量。
曾在邓小平家做过近两年厨师的管建平回忆说:“打心里说,小平一家是过日子的人。两年里,我弄什么,他们吃什么,绝对不挑食。只是他们的口味重一点,偏爱辣,我便在做菜时多放点辣椒、辣粉就行了。”据介绍,邓小平用餐时喜欢各色各样的菜都吃一点,于是管建平特意为邓小平准备了一个小盘子,各种菜都夹上一点,戏称为“五味俱全”。回锅肉、扣肉、粉蒸肉、臭豆腐、腌胡萝卜丝,是他常吃的。“他家有一个习惯——不浪费,剩饭剩菜一律留到下顿做成烩饭、烩菜接着吃,就是炖菜剩下的汤都要留到下顿吃。”无论法定节日还是民俗节日,或者遇上谁的生日,邓家把握住一点,从不办酒席;只有在亲友、同事和部下到来时,卓琳才会特地关照厨师加菜,还特地让厨师少放辣子。
邓小平生前的保健医生郭勤英通过对她在邓小平身边工作的日子的回忆,也揭示了作为普通人的邓小平的衣食住行。1978年,邓小平复出,三○一医院派郭勤英以文职军人的身份担任他的保健医生,一直到老人家去世。“小平一家都不喜欢吃海鲜。小平一般就是川味的回锅肉,但吃得不多。再就是牛羊肉、小菜。小平的继母在邓家被称为‘老祖’,她经常做一些四川泡菜,还有霉豆腐,家里人都喜欢吃。邓家传统的吃法是用白菜把豆腐包起来,配上花椒、大料和盐,放起来到发霉的时候再吃。”
20世纪80年代初在邓小平身边工作的保健医生傅志义说:“小平同志从不吃补品,唯一可算‘补品’的,是每天吃几丸大粒维生素。在他身边工作3年,我竟从未见他患过感冒,也很少见他吃药。”
作为保健医生,傅志义明白像邓小平这样有多年烟龄的老人,如果一下子让他戒掉,反而会引起机体的平衡失调,危害更多,“况且他自己也在克制,平时在办公室基本上不抽烟,会见外宾参加重大国事活动也尽量少抽”。
在下放江西劳动的日子里,邓小平抽着烟,常常陷入深深的思索,处江湖之远而忧国忧民。在恢复工作后日理万机之时,他抽着烟,沉思默想,万家忧乐在心头,以民众苦痛为怀,构思着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方针、每一项政策、每一次行动。吸烟在这时成了激发他灵感的诱因。
不过,吸烟危害身体。为此,家人十分替他担心,为他作出了种种限制性安排。1986年9月2日,他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采访时,一如往常那样掏出了香烟。记者迈克·华莱士也要了一支,可仔细一看觉得这烟不对劲:“哈哈,过滤嘴比烟还要长。”华莱士的这个发现使邓小平大为得意:“这是专门对付我的。我抽烟的坏习惯改不了啦。”原来,邓小平知道抽烟是坏习惯,于是也就愉快地接受了和睦温馨的家庭“强加”给自己的限制。
人们往往看到,在会议上,邓小平侃侃而谈,听者聚精会神。谈着谈着,他从放在桌上的烟盒中取一支烟,叼在嘴上,“噌”地划燃火柴,点烟,深深地吸一口,烟雾在前飘浮,接着他又顺着先前的思路讲下去……
1988年4月1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洋溢着热烈的气氛。邓小平健步走上去与来访的阿基诺夫人握手,并说:“欢迎你,我很高兴见到你。”
双方坐定后,即开始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邓小平说:“我抽烟啦。”阿基诺夫人说:“我不能对您说不能抽,因为我不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但是在菲律宾,我们内阁开会,不许抽烟。”邓小平笑了笑:“这次人大我违反了一个规则,我习惯地拿起一支烟来,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马上只好接受,没有办法。”说完,双方都爽朗地笑了。
原来,在这年3月25日至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于是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
不一会儿,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出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看过纸条后会意地递给邓小平。邓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此后,邓小平在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烟。
事后,那位全国人大代表,一提起他在人民大会堂给邓小平写纸条提意见的事,逢人便说:“邓小平同志这样认真地接受我们的意见,使我们非常感动。”这件事被传为佳话,党的领导人和普通代表之间平等相处、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陆铿是香港著名记者,曾多次访问北京,并与邓小平会见。陆铿说,邓小平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说话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而且有幽默感。“说到香烟有害于身体健康时,邓小平先生很诚恳地表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只是抽抽香烟;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何必再戒除呢?如果因抽烟而缩短寿命,也只好认了。说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1989年五六月间的一天,保健专家陶寿淇教授去看望邓小平,只见他正在抽烟。陶寿淇了解到邓小平的身体状况虽无大碍,但认为80多岁的年龄仍然吸烟总不是好事。他决定正式同邓小平谈谈这个问题。陶寿淇回忆说,当时我对他讲:“我们医生希望您长寿,全国人民也与医生一样希望您长寿。现在还继续吸烟对您的健康是不利的,还是不吸了吧!”
大概是温文尔雅的陶寿淇过去给邓小平看病时从未用这样的语气,也许是在过去人们的劝说下邓小平真的有所触动。当时,看了看手中燃烧的香烟,又望了望陶寿淇教授,邓小平说:“不抽也可以嘛。”说完,把烟蒂丢进烟灰缸里。
于是,退休后的邓小平,出于健康的考虑开始戒烟。对于一个有长期“烟史”的人来说,戒烟无疑是一件需要有顽强毅力才能做到的事,但邓小平终于“忍痛割爱”,戒烟取得了成功。刚开始的时候,烟瘾上来了,邓小平似乎觉得心里发慌,又似乎觉得若有所失。为了不使戒烟半途而废,他就吃鱼皮花生,以求转移注意力。一天,两天,两个月……他逐渐把烟戒掉了。
看来,邓小平在运动方面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又实用的健身经验,在休闲方面有从个人兴趣出发进行的特有的放松活动,在饮食方面过着一个平常人简朴而不尚奢华、起居有规律的生活,养生与养性并重。如此,自然健体强身,延年益寿,身心康而乐。(余玮 吴志菲)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