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里景区游人如织。(资料图片)
精彩故事一:“红”“绿”交融走出旅游发展新路径
1月19日上午9点,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工作人员梅才能像往常一样,与华蓥山世界华商珍稀树木博览园项目负责人进行对接,协调解决相关事宜。
“园区引进这个项目后,我们就更忙了,随时都在沟通协调,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早日促成项目建成。”梅才能说,2017年,该景区引进华蓥山世界华商珍稀树木博览园项目,种植5种以上的珍稀苗木,建成珍稀苗木博览园,打造以观光旅游、生态康养、绿色田园度假为主题的旅游胜地。
一个稀有的博览园,为何选择落户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主要得益于景区的成立。”梅才能说。
在2013年以前,广安旅游主打“红色”牌。拥有邓小平故里和华蓥山两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广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然而,在生态康养旅游已成为当前国内旅游潮流的大背景下,广安旅游陷入产品单一、后劲不足的发展困局。
基于对自身旅游发展现状和国内旅游发展趋势的分析,广安市重新定位旅游发展战略:以发展红色旅游为主线,通过红色旅游带动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旅游形态的发展。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相继成立,全市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方面,我们充分挖掘华蓥山特有的红岩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依托景区内独特的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不断引进‘绿色’旅游项目,融入自然、文化、生态、休闲等各种元素,建设绿色生态景区,形成‘红’‘绿’交融的旅游发展态势。”梅才能坦言,这样既保持了红色旅游的“红色”底色,又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亮点,使景区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
精彩故事二:
“旅游+”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1月22日,邻水县城南镇芭蕉村铜锣山生态旅游区在白雾的笼罩下,显得十分静谧。走近一看,三五成群的绘画爱好者架着画板,正对着远山临摹。
“别看现在到我们这里的人多,以前这里很落后,大家都不愿意来呢!”芭蕉村村民钟祥生告诉记者,该村以前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老百姓生活得比较贫苦。
“芭蕉村的经济虽然落后,但这里地处铜锣山腹地,有参天古木、泉水和湖泊,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很适合搞度假旅游。”该村党支部书记冯建乔告诉记者,这几年,在省市县镇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业,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度假旅游。
随着芭蕉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景点的提档升级,知名度不断扩大,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发起了“旅游财”,冯勇便是其中之一。
冯勇原来仅靠务农的微薄收入养家。自从当地旅游火了以后,他想到城里人都爱吃土鸡、买土鸡蛋,于是大量养殖跑山鸡。2017年,他仅卖鸡蛋、土鸡的收入就接近两万元。
依托旅游,贫困村民也一个个走上了致富路。2016年,芭蕉村人均收入5000余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7年,该村人均收入7000元左右。
芭蕉村走“旅游+扶贫”之路正是广安市大胆推进“旅游+”实践探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安市以“旅游+”为突破口,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通过跨产业融合、跨行业整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域旅游遍地开花,创造了“1+1>2”的价值。“旅游+”成为实现广安市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有效促使广安市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助推广安市旅游业在竞相跨越的格局中奋力前行,向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挺进。
举措:
2017年,广安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承接成渝两地“双核共振”辐射,积极融入“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实施旅游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邓小平故里和华蓥山两大旅游品牌,努力建设川渝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把旅游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引擎,纳入全市“项目年”工作统筹部署,建立完善重点旅游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市53个在建旅游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其中23个市重点旅游项目共完成投资52亿元。
旅游品牌创建亮点凸显。将品牌景区建设作为检验旅游工作的刚性指标,按照3年内每个区市县、园区至少建成1个4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引导各地加快旅游产品打造。依托“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节会”等多产业融合,实现全域旅游。
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推进旅游交通建设,开通旅游专线客车,健全加油站、车辆维修、医疗与救援等自驾游配套服务设施,旅游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建成广安市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管理平台(一期),完成全市4A级以上景区接入省旅游信息化平台工作,实现视频监控和门禁系统与省市平台互联互通。
旅游影响持续提升。成功举办“乡约武胜·17看广安”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春季)、“韵动华蓥山·活力新广安”2017华蓥山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提升广安旅游知名度,增添新活力;深化渝广合作、川东北旅游区域合作、“红色旅游”联盟合作,实现区域互赢共荣;深入挖掘广安地域特色,设计制作广安旅游logo、宣传口号、象征图案和吉祥物,重塑广安旅游整体形象。(邻水记者站 孔虹 本报记者 刘夏/文 张启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