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86)

2018年01月23日10:30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邓小平与十二届三中全会(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确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它分析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一致认为,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此,全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

这个《决定》是根据邓小平关于改革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经过会前充分的酝酿讨论,九易其稿而形成的。它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总结历史经验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回答了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规划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是:

一、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二、首次在理论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作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重要判断。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三、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通过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四、提出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适当地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地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对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其他大量产品和经济活动,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实行指导性计划或完全由市场调节。

五、提出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应在保证人民实际收入逐步增加的前提下,对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调整价格的同时,要改革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逐步缩小国家定价范围,适当扩大有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范围,使价格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比较好地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提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要改变过去那种企业实际上作为行政机构附属物的状况,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和竞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也有利于政府机构发挥管理经济的应有职能。

七、提出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消费资料分配问题上,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保证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达到共同富裕。

八、提出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九、提出起用一代新人,加强党对改革事业的领导。

《决定》在理论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在《决定》通过后,对其作了高度评价,他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还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在谈科技体制改革时,邓小平又一次提起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他说:“去年,中央作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世界都在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勇敢的创举。”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国经济从此开始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现在,中央还要作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你们这次会议为中央作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做了准备。这个决定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这个文件的方向,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邓小平

重视科技教育工作,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在世界上,像他那样重视、关心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的政治家并不多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讲得最多,也最全面。我国进行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就是在邓小平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了一个新时期。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特别是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必然要求科技教育体制同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相适应,克服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中日益暴露的弊端。

旧的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在运行机制方面,国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使科技机构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机构方面,旧的科技体制主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设置科研机构,造成许多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人事制度上,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脑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人才不能合理流动,难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旧的教育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在教育事业的管理权限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在许多方面应该管的又没有很好管起来;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显得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武市红 高屹) (未完待续)

(责编:吴昊、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