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85)

2018年01月19日11:09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对撞机的建成,体现了邓小平对发展我国高科技事业的关心(2)

邓小平的关怀与支持,极大地鼓舞了高能所和全国上百个单位的近万名工程建设者们,他们通力合作,艰苦奋战,终于在1988年10月16日首次实现了正负电子的对撞,提前建成了这一在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的高科技工程。

中国的高能加速器从无到有,到建造成功,仅仅用了4年时间,这一建设速度在国际加速器建造史上也是罕见的。

198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着力报道了这一可喜成果,高度评价了它的重要意义,称之为:“我们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认为“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对撞机的建成,体现了邓小平对发展我国高科技事业的关心。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又一次来到高能物理研究所视察这个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祝贺这一重大成就。

邓小平听取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教授的汇报,参观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亲切接见了参加工程建设的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

他说:“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他满怀期望地对科学家们说:“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其他一些重大项目,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我们有些方面落后,但不是一切都落后。这个工程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有李政道和其他国际朋友的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是这个工程不完全是照搬过来的,中间也还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创造。”

最后,他对中国高科技领域提出了殷切希望:“总之,不仅这个工程,还有其他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在这里,邓小平特别提到了李政道教授所发挥的作用。的确,在对撞机建造的过程中,李政道组织了美国5个高能实验室的一流专家,帮助解决了从设计到安装中的许多难题。在休息室同参加工程建设的科技人员代表见面时,邓小平特意向李政道表示了谢意,他说:“感谢你为这个工程做了许多工作。”

李政道教授后来则说:“没有小平先生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而现在不光是‘一席之地’,在这个领域,是全世界公认,中国是第一。”

对撞机标志着中国已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成功和取得的初步物理结果,是中国高能物理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大大提高了。

1990年8月,第25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在新加坡召开。这是世界高能物理界最重要的学术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物理学家。中国代表有33位,其中,台湾省16位。中国代表在国际高能物理会议全体会议上作报告,这还是第一次。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郑志鹏应邀在大会上做了《MARKIII、DM2探测器的新结果和北京谱仪的第一年》的报告。当他一走下讲坛,会议执行主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主任里克特教授就在即席的简短发言中评论说:“这是一个新的高能物理实验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第一次向世界宣布他们的实验数据。在一年时间里收集到300万个J/事例且获得可喜的物理结果,我代表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这一能区运行的唯一加速器,而且亮度高于以往的同类机器。感谢制造这台机器的人,也感谢在座的对建造这台机器有过贡献的人,我们期望它获得更出色的物理结果。”

话音刚落,台下立即掌声雷鸣。

台湾代表也向高能所的代表表示了祝贺。他们说,你们的成功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许多海外华人华裔学者动情地说,中国对撞机的成功,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邓小平与十二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写上很重要的一笔。

——邓小平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一个重要的三中全会。它是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单项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在中国的改革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1984年,邓小平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6个年头,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迅速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农村经济空前发展,农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化农业迈进。这种形势既为全面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也为城市全面改革提出了配套进行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试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起步,财政、税收、物价、流通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进行探索。

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使邓小平更加坚定了加快和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及时指导我们党将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开始了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1984年国庆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庆典上,邓小平郑重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济体制,进行系统的改革。”

10月20日,中共中央举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会前,邓小平多次向中外朋友介绍这次全会,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将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写上很重要的一笔。”

他还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比较,说:“1978年开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几天我们要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这将是一次很有特色的全会。前一次三中全会重点在农村改革,这一次三中全会则要转到城市改革,包括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改革,可以说是全面的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公布后,人们就会看到我们的雄心壮志。”(武市红 高屹)

(未完待续)

(责编:吴昊、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