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邻水县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刚出炉的一组火热数据,为园区上下驱散了寒意——201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入库资金40.2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5%;签约入驻企业16户,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60%;实现招商引资协议资金约35.9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43.6%;实现工业产值20.76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07.6%。
高滩园区于2013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已累计签约项目53个,建成投产企业18个,其中90%的企业来自重庆,80%以上产品为重庆的支柱产业配套。
不到5年时间,一个乡镇上的工业园区,为何能成为川渝合作吸金地、川渝合作的新高地?近日,记者前往该园区揭开谜团。
区位优势+园区建设
架起合作桥梁
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提出“在川渝毗邻的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此时,重庆的“退二进三”企业根据经济战略需要,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重庆两江新区80%的土地区域都在渝北区以北靠近邻水高滩子中区域,两江新区的产业升级促使部分现有企业和产业外迁,因此,从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产业辐射角度来分析,在与两江新区最近的高滩镇规划一个产业园区,无疑是远谋之举。
同时,尽管邻水隶属于四川,但产业经济的一体性原则早已把邻水和重庆融为一个经济带,邻水要在这个经济区域内有所作为,就必须在这个区域内按照区域的主导产业搞好自己的产业空间布局。
如何在产业上与重庆形成互为配套、协作分工格局,实现渝邻产业发展互补化?邻水决策层一直在思考。
基于此,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业为主导的高滩园区的诞生,可谓“一箭双雕”。
征地、平场、修路……高滩园区随即加大投入,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企业快速入驻。
2014年底,高滩园区首家入驻企业——由重庆龙擎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四川龙擎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
“高滩园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让我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谈及选择入驻高滩园区的初衷,该公司负责人华龙告诉记者,该公司生产的摇臂、挺杆、推杆、活塞销等汽摩配件主要是为重庆配套。园区现有国道210线直通重庆;省道208线高滩经子中至大湾段公路建成后,10分钟内可上达渝高速公路,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目前,修建中的园区到重庆的免费物流通道正成为园区企业的新期盼。
正是看中该园区的地理位置、便利交通等优势,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与四川龙擎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一样,向该园区聚集。园区日益壮大,为渝邻两地发展架起合作桥梁。
政策红利+贴心服务
企业“抢滩登陆”
事实上,重庆周边的合川、江津、垫江等地,同样具有地缘优势,同样具有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为何重庆企业“独宠”高滩园区?
“只有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政策红利和园区服务更重要。”四川力登维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肖洪勇一语道破“玄机”。
据肖洪勇介绍,该公司是专门生产汽车内外饰零部件、车用EPP零件等汽车配件的企业。最早,该公司在重庆白市驿镇建厂,经过几年时间,不断发展壮大,原来的地方用地紧张,他们不得不另择新址。
2014年,该公司在选择新址时考察了四川、重庆的四五个地方,最终选择了高滩园区。原因是园区给出优惠政策:达到一定要求,土地出让金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基础建设。
此外,园区提供的“一对一跟踪服务”,坚定了他选择高滩园区的决心。
“项目签约、入驻、投产,所有的手续都是管委会去办。遇到用水、用气困难,管委会就联系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员工不够,管委会就协助我们在附近乡镇举办招聘会,太贴心了!”肖洪勇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准备增加生产线,但原有的天然气不够用。管委会得知企业困难后,立即协调相关部门及时了解企业情况,几天时间,便为企业解决了难题。
“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引
资。”这是高滩园区自上而下的共识。园区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以商招商”的“利器”。
去年5月,重庆鑫本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勇与高滩园区签约后,无意间将自己在高滩园区的经历与好友——重庆祥利莱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欧祖德分享。园区工作人员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贴心的服务,令原本打算另择新址的欧祖德深深感动。3个月后,该企业与园区顺利“牵手”。
依靠地方投资环境在企业中留下的良好口碑,信息沟通的顺畅,带来高效率的项目洽谈落地,这在高滩园区十分常见。近年来,许多推荐而来、慕名而来的重庆企业纷纷“抢滩登陆”高滩园区,该园区早已成为川渝合作吸金地。
定位精准+倒逼转型
加速“同频共振”
面对企业的“投怀送抱”,园区并非“来者不拒”。
“之前有数十家家具企业想抱团入驻,还有一些服装企业来考察,也表达了想入驻的意愿,都被我们拒绝了。”高滩园区管委会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范晓君坦言,究其原因是园区自建立之初,就有了精准的定位——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园区。
为此,园区对入驻企业的产业类型做了严格限制。“低端的不能签,污染环境的不能签。”范晓君态度坚定,语气坚决。
“以前我们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吃了‘闭门羹’。为了入驻园区,我们主动进行技改升级。”四川创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元亮介绍说,园区设置的“硬杠杠”,倒逼企业转型。
2015年底,该企业入驻园区建成投产时,引进了先进设备,并对工艺技术进行创新升级,不仅达到了园区的“要求”,还让产品实现了高科技、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升级,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得到极大提升。
“从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长安、力帆、众泰等公司,现在与宗申、北汽银翔也有了合作。”甘元亮开心地说。
看到该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种种好处,园区各企业纷纷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四川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的焊接机,需要一人‘盯’一台,生产速度较慢。更换后的焊接机,一个人可以‘盯’四台,生产速度提高了一倍,需要的工人就少了。”海山机械负责人张剑告诉记者,2016年,该公司进行技改升级,投入500万元更换了自动液压机、切角机、焊接机等新设备,自动化比例达到50%,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园区的支持,园区的壮大离不开企业的支撑。如今,企业、园区已形成加速“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
截至目前,该园区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建成道路12公里(重庆路、平安路、宏兴路、邻渝大道已建成通车);累计签约项目53个,实现招商引资协议资金约130.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8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7亿元。(邻水记者站 曾涛 本报记者 刘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