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2)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说得非常清楚。1986年9月3日,他会见竹入义胜,在回答客人的提问时说:“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9月29日在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雅鲁泽尔斯基时,邓小平更加明确、完整地概括出总目标为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更富有新意的是关于近期目标或者叫具体目标,这是邓小平在谈话中多次谈到的,以11月9日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表述最为完整,他提出:“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主要是实现领导层干部队伍年轻化;“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邓小平认为效率不高主要涉及党政不分;“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与长远目标相比,近期目标需要抓住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邓小平所提出的目标体现了这一点。
第一个目标尤为关键,它是提高效率和调动积极性的基础和保证。
增强领导层的活力,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邓小平很早就意识到这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1980年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着重讲过这个问题,而且身体力行,为领导层年轻化作出了表率。但他认为,七年多的时间,我们走了几步,但还不理想,现在基本上还是老年化或者叫年龄偏大。因此,到了1986年他不但更加重视这一问题,再三呼吁,并且从自身做起,恳切地表达自己退休的愿望,带头实践党和国家干部制度的改革。
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说: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希望早退休。我正在说服人们,我明年在党的十三大时就退下来。11月1日,他又对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说:拿我来说,非改革不行,已八十二岁,还能干吗!该让路了。与我同龄的人有一批,我们在酝酿让位的问题,这一步非走不行。
在坚决主张包括自己在内的老同志退休,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同时,邓小平毫不迟疑地力主领导层要年轻化,并表现出了很大的决心。10月24日,他在会见日中友协代表团的谈话中,当日本朋友谈起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领导人年龄上、对问题看法上的差别时,邓小平干脆地说:年轻人思想开放,最支持改革。第二条,年轻人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总之,要年轻化,否则没有出路。11月3日,他同美籍华人陈省身谈起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实现年轻化的期限,他说;“中国目前人才往往从五六十岁的人中挑选,这样就不能体现活力。中国只有出现三四十岁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管理家和企业家,并由这些人担负重任,国家才有活力,政策才能保持长久。”他明确提出要花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解决干部年轻化的问题。几天后,即11月9日同中曾根的谈话中,他进一步作了具体设想:“明年党的十三大要前进一步,但还不能完成,设想十四大再前进一步,十五大完成这个任务。”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年轻化正是按照这样的时间表推进的。
萦绕在邓小平脑海里的另一个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从何着手。9月13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时提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同时,邓小平还特别地提出了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如,改革既要坚决,又要谨慎;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等等。这对于政治体制改革顺利健康地进行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从长远目标到近期目标,从具体内容到原则方法,既着眼于社会主义的长久发展又充分考虑当前的客观实际,显示出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深思熟虑。把这个时期他的阐述与他1986年前后的有关阐述作个比较的话,完全算得上是完整、准确了。这意味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这时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而使我们党不仅开始重新重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真正将其摆上议事日程,而且拥有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明确了方向。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和关于目标、内容的设想,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组织有关方面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专题研讨和论证工作。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论述,在全国理论界引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讨论,讨论中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和建议对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研讨小组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一年后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方案,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列入议程,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十三大报告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报告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改革措施:第一,实行党政分开。第二,进一步下放权力。第三,改革政府工作机构。第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第五,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第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第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很显然,十三大所提出的政治体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完全体现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党中央积极稳妥地逐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在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和进展。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党面向21世纪,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指引下,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步步深化。跨入21世纪的中国,正以繁荣、富强、民主、法制的现代化新姿态展现于世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