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64)

武市红 高屹

2017年12月13日08:22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小康”目标的提出(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使我国能够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我们党一直在不断地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蓝图进行规划和设计。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国家。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了这一目标,并提出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的错误认识,忽略发展生产力,提出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口号,影响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1978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1979年初又访问了美国,这些外事活动使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1978年10月24日,在参观了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后,他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在分析中国的国情时说:第一,中国底子薄基础差,科学技术力量不足,经济上属于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中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同年10月,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又对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我们还要艰苦奋斗。

由此看来,邓小平在会见大平正芳时所提出的小康问题,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经过了长时期的考虑和酝酿的。

关于小康思想,邓小平后来多次进行了阐述。他说,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从我们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级地实现现代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进一步确定为全党全国人民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总之,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是依据我国的国情,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制定的一个阶段、一个最低目标。这个目标更加实际,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力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成为鼓舞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

小康目标的落实

小康目标提出以后,这个目标能不能落实,能不能实现,邓小平心里放不下。1980年的盛夏,他亲自来到四川、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进行视察,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督促小康战略的落实。他对专程从河南赶来迎接他的段君毅、胡立教说,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1000美元,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

7月22日,视察了湖北以后,邓小平乘坐开往郑州的专列前往河南视察,在列车上,段君毅、胡立教向他汇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

邓小平问道:“你们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段君毅、胡立教回答:“我们在火车上算了一笔账,河南农业按照每年增长8%递增,就可以提前两年达到人均1000美元。”

接着,他们又以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乡的刘庄村为例,就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乡镇企业、副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具体数字,向邓小平算了河南农村何时达到小康水平这本“账”。

邓小平听完后,提了一些问题,又让他们反复核算一下,再三要求一定要实事求是、要算准确。他说: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8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河南地处中原,你们“算账”的数字是“中原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路上,邓小平最为关心的话题是如何使中国农村尽快发展起来,如何使中国农民尽快实现人均1000美元,达到小康水平,每当谈到一个具体问题时,他总是饶有兴致地掰着手指头,从现实数字到发展远景,一项一项地算账。

经过对河南等几个省的情况的了解以及他们发展远景的调查,邓小平对在广大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心中更加有底了。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有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如何翻两番?如何奔小康?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热点话题。党内党外群情高涨,举国上下热情高涨。在十二大选举产生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号召大家要联系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地了解情况,学习下面的实际经验。1982年10月,他对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道: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靠不靠得住?党的十二大说靠得住,我也相信靠得住,但究竟靠不靠得住,还要看今后的工作。为了准确地了解下面的情况,邓小平又于1983年初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

2月7日,邓小平首先来到江苏的苏州考察。他一到那里就马上把有关负责的同志请来,询问问题,听取汇报,了解情况。

就全国来说,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是完全可能的。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呢?因为一般来说,基数越高翻番越难。江苏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苏州又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干部群众对十二大提出的翻两番有什么想法,经济发达的地区究竟有没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这是邓小平最为关心的问题。

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直奔主题地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自1976年到1982年,6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江苏的负责同志回答说。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