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61)

武市红  高屹

2017年12月07日13:44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邓小平与农村改革(2)

农业问题是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文件。随着会议对“两个凡是”禁区的突破,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解放。与会代表对我国农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很多人在会上对这两个农业文件表示不满。认为文件既没有实事求是总结建国以来农业战线的经验教训,又没有实事求是地指出当前的问题。在与会代表们的强烈要求下,会议对这两个文件作了较大的修改。特别是对《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进行了改写。最后提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25条措施。虽然在会议原则通过的文件中也还沿用了一些“左”的传统提法,作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定,如禁止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等。但由于整个会议的主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参加会议的各地负责同志对今后回去应该怎么做心里也有底,他们会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采取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就不在乎文件中怎么说。何况文件还规定了“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的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讲话为正在起步发展中的农村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

确实是这样。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对农村的体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说,1958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粉碎“四人帮”后,还徘徊了两年,基本上因循“左”的错误,一直延续到1978年。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中国的农业问题太严重了。特别是中国农民的贫穷生活给这位70多岁的老人很深的感触。他这样动情地说过,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的人民是好人民,忍耐性已经够了。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四川是邓小平的家乡,也是中国农村进行改革较早的省份之一。这个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农业大省,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农民的生活也很穷困。粉碎“四人帮”后,省委结合本省的实际,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他们采取的一些措施当时也遭到了来自上面的一些非议。1978年1月底2月初,邓小平出访尼泊尔,途经成都时作了短暂停留,在听取中共四川省委汇报工作时说: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农村政策、城市政策,中央要清理,各地也要清理一下,自己范围内能解决的,先解决一些。总要给地方一些机动。这番话对当时深感有思想压力的省委领导来说如释重负。同年8月,他又一次谈到四川农村的情况,他肯定四川农业的发展是政策对头。所谓政策,还是老政策,无非是按劳分配,这是最根本的,不吃大锅饭,按劳分配,再加上点小自由,如养鸡,给少量的自留地,一年就搞起来了,两年就翻身了。

1978年9月邓小平的东北之行,多次谈到农村问题。他说,一个公社有自己的条件,有自己的情况,一个大队有自己的条件,有自己的情况,有一般,也有特殊,大量的是特殊,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考虑问题。邓小平对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提法表示了不同看法:不论搞农业、搞工业、搞现代化,都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学大庆、学大寨要实事求是。大寨有些东西不能学,也不可能学。比如他评工记分,一年搞一次,全国其他人民公社、大队就不可能这样做,取消集贸市场也不能学,自留地完全取消也不能学。小自由完全没有了,也不能学。所有在一个县、在一个公社工作的同志,都要根据一个县、一个公社的条件,大队也要根据大队条件搞好工作。要鼓励哪怕一个生产大队、一个生产队很好地思考,根据自己的条件,怎样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总产量,还有技术方面、多种经营方面,哪些该搞的还没有搞,怎么搞,这样发展就快了。大寨是毛泽东在农业战线树立起来的一面红旗,是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学习的榜样。大寨的那些做法在当时被宣传为最具社会主义特征的,在那个年代,人们心有余悸,尽管对大寨的做法不赞成,但有话也不肯说,不敢说,不直说,甚至继续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谁要说不学大寨,弄不好就会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细心的人也不难看出,后来在三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农业文件中,已经不再提“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了。

要不拘形式,千方百计地使农民富起来

三中全会对于中国改革只是开了个头,接踵而至的还有许多困难,率先开始的农村改革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落实全会的精神和有关农业的两个文件,积极试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

四川、云南搞了包产到组;广东农民实行了“五定奖”;特别是安徽,迈出的步子比一般省份要大。1979年1月《人民日报》陆续报道了这四个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情况,随之而来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署名“张浩”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来信和“编者按”。来信认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应当稳定,不能随便变更。轻易地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也会给生产造成危害。《人民日报》的编者按指出:“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当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坚决纠正错误做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向全国播发了这一消息。

消息一经传出,引起的震动很大,有的人认为,这是中央的新精神,还有人认为“三中全会的精神偏了,该纠正了”。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思想混乱,一些地方立即停止了“包工到组、包产到组”的推行。有些地方由于拿不定主张,由此影响了春耕。

3月30日,《人民日报》同样在头版位置刊登了安徽省农委的来信。这封信是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指示省农委写的,来信指出,应当正确看待联产责任制,强调定产或包产到组都是符合中央两个农业文件的精神。《人民日报》同样加了“编者按”,承认3月15日的来信和“编者按”中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今后应当注意改正。同时提出,各地情况不同,怎样搞好责任制应当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切不可搞“一刀切”,更不能搞某一种形式,否定或禁止另一种形式。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