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1986年9月29日,邓小平会见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雅鲁泽尔斯基

2017年11月29日13:40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创造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以“文化大革命”为鉴,以政治现代化建设为取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发展方向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之一——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富有理性的、深入的探究,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系统的民主法制思想,这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专门提出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同时强调,必须正确认识“领袖对于党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他尤为关心恢复党内民主生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思想层面而言,他呼吁要把民主看作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从政治层面而言,他要努力在党内重新开创“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从组织层面而言,他强调,实现党内民主的关键是“党要有党规党法”;从领导方式而言,他力主坚持“集体领导”“集体接班”的原则。这就为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

  1986年下半年,他特别集中精力考虑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四次讲话、谈话,详细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等,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1989年9月,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接班后,邓小平向中共中央提出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两个月后,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了他的请求。为彻底告别“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邓小平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

  图为1986年9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雅鲁泽尔斯基时,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三条总的目标。

  (本报记者 赵大国 整理)

(责编:秦晶、乐意)